現代翻譯文學
隨著新文學運動的興起,也逐漸地開展了翻譯外國文學的工作。
下面舉出最為人們熟知的人物林紓、嚴復和魯迅兄弟的譯作:
一、林紓(一八五二 -- 一九二四)著名翻譯家和桐城派古文家
,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
末光緒年間舉人,曾任教於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他並不懂外
國語文,曾依靠通曉外國文字的人口述,再用古雅的文言文翻譯;這
樣,他先後共譯成的歐、美等國小說,達一百七十多種之多。其中,
有不少是外國名著,如小仲馬《茶花女》、笛福《魯賓遜漂流記》、
狄更司《塊肉餘生記》及《黑奴籲天錄》等,尤為最著。自然,由於
他不懂外國文字,所譯的書忠實於原文的程度,就只有依靠於懂原文
的合作者,因之,免不了要產生缺點。但不管怎樣,他譯書的數量很
多,譯筆流利,成就不小,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同時,外國
文學小說得以登上中國文學的殿堂,使當時不懂外國文字的人,有機
會接觸外國文學,並學到一些西方小說的知識和藝術技巧,這就和他
的翻譯工作有密切的關係。
二、嚴復(一八五三 -- 一九二一)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
)人。一八七六年,曾留學英國海軍學校。民國初年,曾任京師大學
堂校長。自從一八九四年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之戰中覆滅後,他就反
對頑固保守,主張維新變法。他用文言譯過多種西洋哲學和學術思想
的著作。最著名的是赫胥黎《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之旨,喚起國人救亡圖存,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尤大。戊戌政變後,又
譯過《原富》、《群學肆言》、《法意》、《群己權界論》、《社會
通詮》、《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他的文字簡樸,為當時思
想界所注目。他翻譯的態度很謹嚴。他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躇。
」又提出了翻譯三原則的「信」、「達」、「雅」,即是要:一、忠
實於原文;二、正確表達出來;三、譯文要有文采。這在他雖未完全
做到,但對以後的翻譯界影響卻很大。
三、魯迅兄弟(周樹人、周作人)曾用文言文直譯成《域外小說
集》第一、二冊。包捨短篇小說十六篇和一些童話、寓言等短篇文學
作品。因作者懂得外國文字,在忠於原文方面,遠遠超過林譯小說。
因不適合於看慣了長篇章回小說的讀者口味,只出售了二十一本。但
譯者的譯筆嚴肅認真態度,對五四以後的翻譯文學界,起了重要的啟
迪和先導作用,是無可置疑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