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現代翻譯文學

現代翻譯文學

隨著新文學運動的興起,也逐漸地開展了翻譯外國文學的工作。
下面舉出最為人們熟知的人物林紓、嚴復和魯迅兄弟的譯作:

一、林紓(一八五二 -- 一九二四)著名翻譯家和桐城派古文家
,原名群玉,字琴南,號畏廬、冷紅生,福建閩縣(今福州)人。清
末光緒年間舉人,曾任教於京師大學堂(即北京大學)。他並不懂外
國語文,曾依靠通曉外國文字的人口述,再用古雅的文言文翻譯;這
樣,他先後共譯成的歐、美等國小說,達一百七十多種之多。其中,
有不少是外國名著,如小仲馬《茶花女》、笛福《魯賓遜漂流記》、
狄更司《塊肉餘生記》及《黑奴籲天錄》等,尤為最著。自然,由於
他不懂外國文字,所譯的書忠實於原文的程度,就只有依靠於懂原文
的合作者,因之,免不了要產生缺點。但不管怎樣,他譯書的數量很
多,譯筆流利,成就不小,在當時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力。同時,外國
文學小說得以登上中國文學的殿堂,使當時不懂外國文字的人,有機
會接觸外國文學,並學到一些西方小說的知識和藝術技巧,這就和他
的翻譯工作有密切的關係。

二、嚴復(一八五三 -- 一九二一)字又陵,福建侯官(今福州
)人。一八七六年,曾留學英國海軍學校。民國初年,曾任京師大學
堂校長。自從一八九四年北洋海軍在中日甲午之戰中覆滅後,他就反
對頑固保守,主張維新變法。他用文言譯過多種西洋哲學和學術思想
的著作。最著名的是赫胥黎《天演論》,以「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之旨,喚起國人救亡圖存,對當時思想界影響尤大。戊戌政變後,又
譯過《原富》、《群學肆言》、《法意》、《群己權界論》、《社會
通詮》、《名學淺說》、《穆勒名學》等。他的文字簡樸,為當時思
想界所注目。他翻譯的態度很謹嚴。他說:「一名之立,旬月踟躇。
」又提出了翻譯三原則的「信」、「達」、「雅」,即是要:一、忠
實於原文;二、正確表達出來;三、譯文要有文采。這在他雖未完全
做到,但對以後的翻譯界影響卻很大。

三、魯迅兄弟(周樹人、周作人)曾用文言文直譯成《域外小說
集》第一、二冊。包捨短篇小說十六篇和一些童話、寓言等短篇文學
作品。因作者懂得外國文字,在忠於原文方面,遠遠超過林譯小說。
因不適合於看慣了長篇章回小說的讀者口味,只出售了二十一本。但
譯者的譯筆嚴肅認真態度,對五四以後的翻譯文學界,起了重要的啟
迪和先導作用,是無可置疑的。





現代戲劇

現代戲劇


現代戲劇,實際上指的就是話劇,它是在新文學運動中發展起來
的體裁之一。它也稱白話劇,是通過人物的扮相、對話和動作表演,
把故事的情節、主題表現出來的。它和中國傳統的戲劇,如京劇、崑
曲、地方戲曲等,全是以唱為主的歌劇不同。

五四期間,歐洲戲劇傳入中國,於是現代話劇產生,這種話劇,
在演出形式上,完全脫離了舊時歌劇的傳統,作過很多改良,深受觀
眾歡迎,當時它被稱為「文明戲」。後來,又稱為「真新戲」、「白
話戲」。直到一九二八年,由於洪深提議,改稱為「話劇」。

在新文學運動中,現代戲劇的創作較遲,作品的質與量較其他文
體為弱。一九一八年六月號《新青年》雜誌上,刊出了《易卜生專號
》,譯介易卜生及其劇作,這對後來中國現代話劇的發展,影響相當
深遠。後來,胡適在一九一九年三月號《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他
的《終身大事》,這便是中國第一個現代戲劇劇本,對後來的戲劇創
作,起了示範的作用。

一九二一年五月,沈雁冰、鄭振鐸、歐陽予倩等十三人,組成民
眾戲劇社,出版了中國第一個戲劇刊物《戲劇》月刊,提倡「藝術的
新劇」,批判「文明戲」,探索話劇發展的道路,主張要有「舞台上
的戲劇」,而不是「紙面上的戲劇」。同年冬,陳大悲、汪仲賢、歐
陽予倩等,又在上海成立了上海戲劇協社,自編劇本,公開演出。一
九二二年秋,田漢在上海自辦《南國半月刊》,由第二期起,增多了
「南國新聞」專輯,注意戲劇、電影的批評。可惜第四期便停刊。一
九二五年六月,北平美術專門學校增設戲劇系。翌年,聞一多、余上
沅、趙太侔等人,在北京《晨報》開闢《劇社》副刊,對理論上作了
不少建樹,促進了以後戲劇運動的發展。

一九二八年夏,田漢在上海組織南國社,其範圍包括文學、繪畫
、音樂、戲劇、電影五部,以「團結能與時代其痛癢之有為的青年,
作藝術上之革命運動」為宗旨。是年十二月,首次在上海公演,劇本
是《古潭裏的聲音》、《蘇州夜話》、《生之意志》、《湖上的悲哀
》、《名優之死》等。一九二九年一月,又在南京公演。七月,又在
上海、南京作第二次公演。這對中國現代戲劇的發展,產生過重大的
影響。

一九三○年,沈端先、鄭伯奇組織上海藝術劇社,是推進中國話
劇運動的有力團體。左明、陳白塵等也組織摩登劇社。此時,上海的
戲劇空氣很濃厚,又受了革命浪潮的激盪,於是由藝術劇社、南國社
、摩登劇社、大夏劇社,和洪深領導的上海戲劇協社、光明劇社,朱
穰丞領導的辛酉劇社等七個團體,發展組成上海劇團聯合會,在八月
一日成立會上,又易名為左翼劇團聯盟。一九三一年初,又改組為左
翼戲劇家聯盟。是年「九一八事變」後,日軍入侵中國,中國人民怒
吼起來了。當時,在劇聯領導下的新的劇團和演出,都相當多。而全
國的許多話劇,都以抗日愛國為題材,就趁著此時機,話劇便深入學
校、農村,更加普及起來了。

一九三四年,曹禺發表了四幕長劇《雷雨》,結構嚴密,對話精
練,顯示了作者藝術修養和寫作技巧的成功。這立刻引起了人們廣泛
的注意,認為是新文學運動以來戲劇創作上稀有的成就。這樣,現代
戲劇,便走上了一個新的階段。不久以後,曹禺又創作了《日出》、
《原野》,都是卓越的多幕長劇,這樣,便奠定了話劇在現代文學中
的重要地位。

新文學運動三十年間,戲劇創作方面有相當的發展。現在把幾個
重要的劇作家及其作品,介紹於後:


一、歐陽予倩(一八八九 -- 一九六三)原名立袁,湖南瀏陽人
。一九○七年在日本留學時,即開始投身戲劇,參加春柳社,並演出
中國第一個話劇《黑奴籲天錄》。直至逝世,他為中國戲劇工作了五
十七年。他是春柳社台柱,上海戲劇協社靈魂,民眾劇社主幹,南國
社導師。田漢在悼文上給以他很中肯的評價:「歐陽予倩是中國新興
話劇的奠基人,他不只是話劇的啟蒙者,也是它一貫的扶植者和導師
,他是中國傳統戲曲和現代話劇之間的一座橋樑。」

他共創作了劇本二十一種,翻譯劇本六種,改編戲曲(包括京劇
及崑曲)二十七種,戲劇理論書數種。二、三十年代主要的話劇作品
有《潑婦》、《回家以後》、《潘金蓮》、《車夫之家》、《同住的
三家人》等。


二、田漢(一八九八 -- 一九六八)湖南長沙人。一九二一年從
日本回國後,便從事戲劇活動。他是五四以來最傑出的劇作定之一。
他本是少年中國學會會員,又參加創造社籌建,後和成仿吾意見不合
退出。先後創辦的雜誌有《南國半月刊》、《南國特刊》、《南國月
刊》、《南國周刊》,先後組織的劇社有南國藝術學院、南國電影劇
社、南國社。在現代戲劇史上,劇作數量之多,以他為最。早期作品
有濃厚的浪漫主義傾向和民主意識;代表作有《咖啡店之一夜》、《
落花時節》、《蘇州夜話》、《獲虎之夜》、《名優之死》、《湖上
的悲劇》、《鄉愁》、《南歸》等。後期作品傾向於寫實,有積極的
現實意義;代表作有《蘆溝橋》、《秋聲賦》、《瀟洒夜雨》、《月
光曲》、《回春之曲》、《洪水》等。他的劇作充滿詩意的幻想,形
式美麗,感情濃烈,富有傳奇性情節。五十年代有《關漢卿》,六十
年代有《文成公主》,藝術上更為成熟。


三、洪深(一八九四 -- 一九五五)江蘇常州人。學生時代即多
次參加戲劇演出。一九一六年,留學美國,初研究陶器,後專攻戲劇
。一九二二年回國,即投入戲劇運動。一九二三年,和歐陽予倩聯手
主持戲劇協社,後來參加並領導復旦劇社、南國社。他是五四以來優
秀的劇作家和戲劇活動家,一生創作並導演了許多名劇。為中國話劇
和電影事業的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他的劇本有二十多種。遠在一
九一五年,他寫出了第一個劇本《賣梨人》,次年創作話劇《貧民慘
劇》,都比胡適的《終身大事》為早。一九二二年,創作出反封建、
反軍閥混戰的成名劇作《趙閻王》,次年親自參加演出。一九三○至
一九三一年,他寫出合稱《農村三部曲》和《五奎橋》、《稻米》、
《青龍潭》,深刻反映農村的實況和農民生活的痛苦。抗戰爆發,寫
了《飛將軍》、《米》、《女人女人》、《包得行》等劇本,推動抗
日運動。他的話劇的特點是:富於故事性,節奏鮮明,語言單純樸實



四、丁西林(一八九三 -- 一九七四)原名丁燮林,字甫,江
蘇泰興人。以寫獨幕喜劇著名。早年留學英國伯明翰大學,獲理科碩
士。返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中央大學等校,是個物理學家。一九
二三年寫成處女作獨幕劇《一隻馬蜂》,諷刺、嘲笑當時世態的炎涼
,辛辣而幽默,一時膾炙人口。後來,又陸續寫成《親愛的丈夫》、
《酒後》、《北京的空氣》、《瞎了一隻眼》、《三塊錢國幣》、《
壓迫》等獨幕劇,技巧更純熟。抗戰期間,寫了四幕喜劇《等太太回
來的時候》和《妙峰山》,歌頌抗日英雄,譴責漢奸賣國行為。晚年
出版《丁西林劇作選》。在三十年代劇作家中,他的喜劇,是無人能
超過的。他的劇作的題材,主要是寫知識分子的生活,對白精警有趣
,情節呼應緊湊,往往三言兩語,就活現人物性格。真可說是諷刺嘲
笑,揮洒自如,喜笑怒,皆成文章。


五、夏衍(一九○○ -- )原名沈端先,浙江杭州人。早年留學
日本,學電工技術。一九二七年回國。一九二九年秋,和馮乃超、鄭
伯奇等人組織上海藝術劇社,開始致力話劇創作,主編劇社刊物《藝
術》、《沙侖》。抗戰前寫過三個劇本:《賽金花》描寫滿清政府的
外交政策;《秋瑾傳》(《自由魂》)描寫女英雄秋瑾為革命而犧牲
自己;《上海屋簷下》描寫上海小市民的生活。抗戰爆發至結束,又
寫了七個多幕劇:《一年間》、《離離草》、《水鄉吟》、《心防》
、《愁城記》、《法西斯細菌》、《天涯芳草》。其中《賽金花》曾
被推許為以國防為主的最成功的劇作,在上海演出效果很好。《上海
屋簷下》也較出色,它是寫上海租界邊沿的石庫門樓房裏的五戶人家
一天的生活,沒有特別刻劃穿插,以一個日常生活的斷面,反映眾生
的全貌。他的劇作特點是作風樸素平易,不重舞台情節的穿插,而
把技巧致力於組織實生活的現實;觀察明銳深刻,因而作品的教育意
義較強。


六、曹禺(一九一○ -- )原名萬家寶,湖北潛江人。是現代最
著名的劇作家。在天津讀南開中學時,讀過大量五四以來的優秀作品
的外國文學、戲劇作品,參加過南開新劇團,演出過易卜生《娜拉》
,和根據莫里哀劇作改編的《財狂》等。一九三三年,在清華大學西
洋文學系即將畢業時寫成處女作多幕劇《雷雨》。次年,在北京的《
文學季刑》發表,震撼了當時戲劇界。一九三五年,在天津寫成《日
出》,發表後,榮獲一九三六年天津《大公報》的文藝戲劇獎。這兩
個劇作,在中國話劇史上放出了異彩,使他進入了著名劇作家的行列
。一九四○年 ,發表劇作《北京人》。其後,又陸續發表了《蛻變》
、《原野》和根據巴金同名小說改編的《家》。五十年代後,尚有《
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曹禺的劇作,大多有強烈
的現實感,特點是:

1.人物語言洗鍊含蓄,富有個性特徵。

2.結構謹嚴,層次井然。

3.富有象徵意義。選其三種劇作簡介於下:

《雷雨》 -- 寫的是一個紳商的腐化家庭倫理大悲劇,作者刻劃
人物真實,如周樸園的專橫,繁漪的苦痛,周萍的軟弱,周沖的天真
,魯貴的卑鄙,魯大海的剛強,魯媽的慘遇,均通過精練的對話,作
了細膩描寫。

《日出》 -- 寫的是一九二九年世界經濟恐慌浪潮侵襲下,中國
北方一個大都市的「損不足以奉有餘」的社會,愈是上層,愈是你虞
我詐,毫無人情地大魚吃小魚。劇中畫出了好些真實的人物,過寄生
生活的主角陳白露,投機的銀行經理,蒼白無力的知識分子,被壓榨
的小職員,各種無聊人物,以及被侮辱與被損害的女人翠喜和小東西


《北京人》 -- 寫的是一個北京舊家庭的腐朽、破滅的經過,藉
以反映以禮教為基礎的舊文化的衰亡,及其新生機的出現。

《原野》 -- 寫的是古老農村中農民向土豪財主復仇的悲劇。



現代散文

現代散文

新文學運動中,散文創作也擔當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它在寫作上
,形式活潑,敘事、抒情、寫景、說理,都極其自由,適宜于寫任何
題材,因此,在新文藝領域中,它得到了很快的發展,也取得了較大
的成績。

為了敘述上的方便,把新文學運動的散文發展分為兩期:二十年
代作為前期;三十年代作為後期,分述如下:


一、前期散文 在現代散文發展史上,最早發端的是議論性散文
。《新青年》雜誌一九一八年四卷四期,最早開闢「隨感錄」專欄。
在該欄發表這類散文的有:陳獨秀、胡適、李大釗、錢玄同、劉半農
、周作人、魯迅等人。這類文章,很便于抒感慨,發議論,作家就用
它來反對舊文化、舊道德、舊文學,並提倡民主和科學。因是隨感性
作品,所以也被稱為「雜文」。這類雜文,有不少是寫的十分流暢,
而且有文學意味的。

後來,被稱為小品文的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在五四後期在逐漸
發展。如《新生活》第二、三期上,刊出了李大釗的《五峰遊記》,
便是相當優秀的寫景小品文。接著,在《每周評論》、《新民國》等
刊物,也陸續發表了一些小品文。像周作人發表在《每周評論》上的
《祖先崇拜》,還是一篇第一次用白話寫成的優秀小品文。由於作家
們的努力,當時各種風格的散文紛紛湧現,真是一片興旺。朱自清在
《背影》集的序言中,是這樣地評述前期散文的發展的:「三四年來
,風起雲湧的種種刊物,都有意無意地表現了許多散文........確是
珣爛極了,有種種的派流,表現著,批評著,解釋著人生的各面,遷
流曼衍,日新月異;有中國名士風,有外國紳士風,有隱士,有叛徒
,在思想上是如此。或描寫,或諷刺,或委屈,或縝密,或勁健,或
綺麗,或洗煉,或流動,或含蓄,在表現上是如此。」在這個時期裡
,出現的重要作家作品集有這些:魯迅的《野草》、《朝花夕拾》,
周作人的《自己的園地》、《雨天的書》、《談虎集》等,朱自清的
《背影》、《蹤跡》,徐自摩的《巴黎鱗爪》、《愛眉小札》、《自
剖》、《落葉》,郁達夫的《雞肋集》、《奇零集》,冰心的《寄小
讀者》、《往事》,林語堂的《剪拂集》,許地山的《空山靈雨》等


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一文中,總結了此時
期的散文具有下列三個特徵:

1.每一個作家的散文,都強烈地表現著自己的個性。只要一看作
品,作家的性格、嗜好、思想、信仰和生活習慣等,都會呈現
於眼前。

2.因為不拘形式,又打破了傳統思想的限制,所以,題材廣闊,
可以無所不談。

3.人性、社會性與大自然的調和。郁達夫在評論時說:「作者處
處不忘自我,也處處不忘自然與社會。就是最純粹的詩人的抒
情散文裡,寫到了風花雪月,也總要點出人與人的關係,或是
人與社會的關係,以抒懷抱,一粒砂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
情,就是現代的散文的特徵之一。」


二、後期散文 後期,中國進入了大動亂時期,內有軍閥割據,
外有日本的覬覦,時代風雲在激變,民族存亡在眼前,老作家提高了
認識,以大部分精力創作散文,反映時代,如魯迅、老舍、葉紹鈞、
郭沫若、郁達夫、茅盾、豐子愷、鄭振鐸、朱自清等是。這時期,散
文作品數量和作家人數大大增加,湧現了一批新進的優秀散文家,如
何其芳、李廣田、蕭紅、蘇雪林、蕭乾、王統照、吳伯簫、馮沅君、
秦牧等,他們的散文作品,都各有成就。比之前期,此時期的散文,
在體裁的多樣化方面,有了很大的發展,雜文、報告文學(介乎散文
和新聞通訊之間的文學形式,能及時報導社會上新發生的事件,文學
性較強)、遊記、速寫、小品文以及以抒情或敘事為主的一般散文,
各體紛呈,產量和質量,相當可觀。這時期的散文的三個特點是:

1.體裁更加多樣化,各有代表性作家。

2.散文的現實性加強,社會功能有了提高。

3.作家擺脫了西洋散文藝術色彩的影響,逐漸建立自己的獨特藝
術風格。

三、重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介紹 這裡把前後期聯繫起來,介
紹幾個重要散文作家及其作品。

魯迅:他不但在小說創作方面,取得重大成績,而且在散文創作
方面,也得到了重要成績。他的散文,精雕細琢,晶瑩凝煉,既饒智
慧,也富詩意,可說是自成一格,如《野草》、《朝花夕拾》、《兩
地書》等。他的雜文,更具影響力。現代雜文這種形式,是他創始的
。他的全集中,大部分正是雜文,在十多年間,他先後出版了雜文集
《熱風》、《墳》、《華蓋集》、《而已集》十多種。對於他的雜文
的高度藝術價值,郁達夫在《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中
說:「魯迅的文體簡煉得像一把匕首,能以寸鐵殺人,一刀見血。重
要之點,抓住了之後,只要三言兩語就可以把主題道破。....他文章
裡的幽默味,是辛辣乾脆,全近諷刺。....魯迅的性喜疑人--這是他
自己說的話--所看到的都是社會或人性的黑暗面,故而語多刻薄,發
出來的盡是誅心之論。」

周作人:是魯迅的弟弟。他是現代散文的開山大師。風格平淡沖
和,舒徐自在,而又諧趣幽默。郁達夫評為:「周作人的文體,徐舒
自在,信筆所至,初看似乎散漫支離,過於繁瑣;但仔細一讀,卻覺
得他的漫談,句句含有分量,一篇之中,少一句就不對,一句之中,
少一字也不可,讀完之後,還想翻轉來從頭再讀的。」他一生著述很
多,最具影響力的是隨筆小品,主要作品集,有幾十種之多,除前面
介紹的三種外,尚有《談龍集》、《知堂文集》、《苦茶隨筆》、《
秉燭談》、《藥堂雜文》、《乙酉文編》、《苦行雜記》。

冰心:她的小說、詩歌、散文都有可觀的成績,郁達夫評價她很
高:「散文的清麗,文字的典雅,思想的純潔,在中國算是獨一無二
的作家」,還把她比作雲雀的化身。早期散文集有《寄小讀者》、《
往事》、《冰心散文集》等。五十年代以後,有《再寄小讀者》、《
歸國以後》、《櫻花讚》等。她的文章具有鮮明的特色:

1.內容多以「愛」為題材,母愛、童真、大自然,是她創作靈感
的泉源。

2.感情豐富。文中無處不是至情流露,筆下不是奔逆的、熱烈的
而是一種溫水似的柔情。茅盾認為,冰心在散文中,「她把自
己反映得再清楚也沒有。」

3.語言清新雋永,筆調細膩輕靈。不論寫景和抒情,均有此特點。

朱自清:早年主要寫詩,一九二三年前後開始寫作散文,由於成就
突出,成為散文聖手。早期散文集有《背影》、《蹤跡》。他的散文多
寫個人的經歷和感想,詩意盎然,很有特色。有的平淡樸素,如《背影
》、《給亡婦》等篇;有的華麗婉約,如《荷塘月色》、《槳聲燈影裡
的秦淮河》。他的藝術特點是:

1.觀察精細,長能細膩地抒寫出對自然景色的感受,情景交融,意
境恬適。

2.結構謹嚴,漂亮錘鍊。文體完美,清新簡約,錘鍊得毫無痕跡。

3.語言優美,比喻形象。能注意口語的運用,進行比喻和聯想時,
常善於採用富有視覺和聽覺藝術意味的詞語,給人很好的藝術感
受。他在三十年代以後所寫散文集有《歐遊雜記》、《倫敦雜記
》,也是結構完美、文字精鍊的。新文學發展的後期,他專門從
事文學理論與古典文學的研究,以較少進行創作,但他的研究成
果及前期文學創作成果,均有助於促進新文學的發展。

何其芳(一九一二 -- 一九七七):四川萬縣人。一九三三年開始
寫散文和詩歌,其抒情散文華麗濃豔,次年出板第一部散文集《畫夢錄
》,曾獲一九三六年《大公報》文藝獎,自此奠定了抒情散文大家的地
位。四十年代有《還鄉雜記》。五十年代有雜文集《星火集》、《星火
集續編》。他早期的散文,多表現自己的苦悶、孤獨和夢幻,訴說青春
的易逝,被認為是「憂鬱的嘆息」,文筆透剔玲瓏,優美閒適,當代罕
有其匹。抗戰前後,因藝術見解改變,認為文學的「根株必須深深的植
在人間」,因此他的散文開始反映現實的社會人生,但仍保持其散文的
風格。他的散文特色是:

1.詞藻華麗,字句精工。

2.譬喻美妙,刻意求新。

3.抒情優美,詩意濃郁。

李廣田(一九○六 -- 一九六八):山東鄒平人。他和何其芳齊名
,他的成就是多方面的,但以散文為最大。散文集三十年代有《漢園集
》、《畫廊集》、《銀狐集》,四、五十年代有《金壇子》、《灌木集
》、《文藝書簡》、《西行記》等。他的散文,早期以回憶童年和訴說
鄉野故事為主,流露出一種懷念惜戀的情緒;抗戰期間,漸漸注意描寫
現實人生;以後,生活氣息更濃,藝術更為成熟、優美。他的散文的特
色是;沒有雕琢的詞藻,筆調、情感都有一股鄉下人的渾厚樸實色彩,
想像邈遠,充滿詩意,寫景細緻。

秦牧(一九一九 -- ):原名林覺夫,廣東澄海人。抗戰時開始創
作,一九四六年出版《秦牧雜文》,五十年代以後出版的散文集有:《
花城》、《星下集》、《貝殼集》、《藝海拾貝》、及自選集《長河浪
花集》等。自稱《長河浪花集》為他的散為代表作。黃秋耘評他的散文
是「辭藻瑰麗而命意警闢,舉例精妙而譬喻貼切,讀起來的確給人以豐
富的美的感受。」說的頗確切。他的散文特色是:

1.設喻精妙,發人深省。

2.聯想豐富,知識性詳。

3.意境清新,文筆優美。



現代小說

現代小說

文學革命發生以後,現代小說可說是在各種文學體裁中,起步最
遲而又能取得最顯著成積的。

關於現代小說的誕生和發展,沈雁冰曾分別有過明確的介紹。先
說誕生期。沈雁冰在《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導言》裏敘述:「
民國六年(一九一七),《新青年》雜誌發表了《文學革命論》的時
候,還沒有新文學的創作小說出現。」又說:次年,魯迅的《狂人日
記》在該雜誌發表了,這便是中國現代創作小說的真正開端。一九一
九年一月以後,嘗試創作小說的漸多,也不過「三數人」,沒有「成
功的作品」。一九二一年一月的《小說月報》的「創作」專欄,「作
者不過十數人」。這便是當時的實際情況。

再說發展期的情況,還是得引用沈雁冰在同一文章中的說明。他
說:「在第一個十年(一九一七 -- 一九二七)的前半期,百分之九
十八的小說,都是男女戀愛的作品,題材太狹窄了。可是一九二二年
以後,情況就不同了。」他又說:「(那時)題材的範圍是擴大得多
了。作家的視線從狹小的學校生活以及私生活的小小波浪移轉到廣大
的社會的動態。『新文學』漸漸從青年學生的書房走到十字街頭了。
」這就是小說創作在發展期的真實狀況。下面,就暫按這個分期法,
把小說作個扼要的介紹。

一、誕生期(一九一七 -- 一九二七)文學革命初期,小說作家
很少。一九一八年(民國七年)四月,魯迅在《新青年》發表了新文
學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後來,陸續寫下了以下各篇:《孔乙己
》、《藥》、《故鄉》、《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傳》、
《風波》、《頭髮的故事》等,後來達十四篇,便全收入短篇小說集
《吶喊》裏。魯迅此書,正是「文學革命的實蹟」,充滿反封建精神
,無情、深刻地揭露和批判了醜惡的社會現實,把小說作為改良社會
的手段。在這個時期,寫小說能取得重大成功的,只有他一人。後來
,他又出版了短篇小說集《彷徨》,收入《肥皂》、《離婚》、《祝
福》、《在酒樓上》、《孤獨者》等十一篇。這兩本短篇小說在內容
上,主要有下列機點:

1. 反映辛亥革命前後這一時期的社會生活。
2. 反映封建統治末期善良人民的苦難及反抗精神。
3. 描寫勞動婦女的痛苦生活及其追求自由幸福的勇毅精神。
4. 塑造了各種知識分子的生動形象。

兩本小說在藝術上,則具有下列特色:

1. 小說形式新穎多樣。
2. 塑造人物形象突出,而且刻劃的手法有創造性。
3. 敘述的語言精確生動,人物對話性格化。

魯迅的小說創作,差不多是在新文學運動的前十年。在他親自主
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小說第三集中,選入了《狂人日記》、《藥
》、《肥皂》和《離婚》,是自認用力最深的作品。今人趙聰先生則
認為《阿Q正傳》和《祝福》是他的代表作。平心而論,如從不同角
度看,魯迅的每篇小說,都有令人讚賞的地方。《吶喊》的《阿Q正
傳》創作於一九二一年,是魯迅最成功的小說。它以清末民初中國農
村社會為背景,藉典型人物阿Q的故事,反映出中國農村的貧困,農
民知識的落後,知識分子的自私和無知,以及傳統國民習性中種種弱
點。同時,也是對辛亥革命的一個嚴正的歷史評判。它以幽默的文筆
,極盡諷刺之能事。在塑造典型和運用語言上,水準很高,達到了寫
實派文學的頂峰。不管怎樣,魯迅的小說以深刻的思想內容,精湛的
藝術技巧,已取得了極大的成就。

以後,他進入寫作雜文時期,便由作家變成了戰士,不再寫作小
說。但他此後把畢生精力獻身給中國的文學革命事業,終於成為中國
現代文學的偉大奠基者。

女作家陳衡哲(一八九三 -- ),湖南衡山人。她寫的第一篇小
說《老夫妻》,也發表於一九一八年的《新青年》雜誌上,成了第一
位寫小說的女作家。

汪敬熙(一八九七 -- ),江蘇吳縣人。他是第二位寫小說的男
作家,寫過《雪夜》、《一個勤學的學生》等篇,寫人生的經驗,相
當深刻。

其後,出現了探索人生的「問題小說」。冰心,有《超人》、《
斯人獨憔悴》;廬隱(原名黃英,一八九八 -- 一九三四),有《海
濱的故人》、《曼麗》,她們均頗能吸引讀者。在第二期,她還著有
《歸雁》、《靈海潮汐》、《玻瑰的刺》、《廬隱自傳》等,多為青
年男女的愛情小說,常以青年苦悶作結局。

這時期,小說家有數十人,較有成就者還有下列諸人:

郁達夫(一八九六 -- 一九四五),浙江富陽人。一九二一年出
版《沈淪》,是新文學的第一部小說集。書中《沈淪》一篇,是自傳
體中篇小說,詞藻淒婉,情意纏綿,當時文壇無人能及。郭沫若評價
頗高:「他那清新的筆調,在中國的枯槁社會裏面,好像吹來了一股
清風,立刻吹醒了當時的無數青年的心。」後來,他還出版過《蔦蘿
集》、《寒灰集》、《雞肋集》和《迷羊》,多有才子型作風。

葉紹鈞(一八九四 -- ),江蘇蘇州人,一九一九年在《新潮》
發表的《春遊》,是最早的一篇小說。其後又有《隔膜》、《火災》
、《線下》、《城中》等短篇集。沈雁冰在《新文學大系.小說一集
導言》中評論他早期作品說:「冷靜地諦視人生,客觀的、寫實的描
寫著灰色卑瑣人生的,是葉紹鈞。他的初期作品(小說集《隔膜》)
大多有點「問題小說」的傾向,如《一個朋友》、《苦菜》和《隔膜
》。可是當他的技巧更加圓熟時,他那客觀的寫實的色彩便更加濃厚
。」他常善於以平淡樸實的文筆,來抒寫個人的實際體驗。

落華生(原名許地山,一八九三 -- 一九四一),原籍福建龍溪
,生於台灣。一九二二年,開始在《小說月報》發表小說。早期代表
作是《綴網勞蛛》,寫一個女子尚潔逆來順受,樂天安命的人生哲學
。他留學美國英國時,研究過宗教,民俗學,又在印度研究過梵文、
佛學,信仰佛教,因此在小說中,常受宗教哲學和樂天安命思想影響


丁玲(原名蔣冰之,一九○七 -- ),生於湖南臨澧,長於常德
。一九二七牛,在《小說月報》上發表了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記》
,把一個少女的灼熱情懷,寫得栩栩如生,她完全以舊禮教的叛逆者
姿態出現,使以前的女作家為之失色。後來,她還有《在黑暗中》、
《自殺日記》、《韋護》等。

謝冰瑩(原名謝鳴岡,一九○八 -- ),湖南人,以《從軍日記
》成名。一九二六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她投身為女兵,寫了《從軍
日記》在刊物上發表,立刻轟動文壇,林語堂曾把它譯成英文,後來
又被譯成日、德、法文字,遂馳名中外。以後,還寫過《一個女兵的
自傳》、《梅子姑娘》等數十種作品。

本期的其他知名作家,就不述及。本期所寫大多是以自敘體的短
篇小說為主,長篇小說正處在嘗試階段。

二、發展期(一九二八 -- 一九三七)小說創作進入了第二期後
,據不完全的統計,在短短十年裏,作家已驟增至幾百人,出版的中
、長篇小說已達一百五十部,這就是小說創作的繁盛時了。此期小說
有兩個特點:一是題材比之前期更為廣泛,以反映農村生活的為最多
;二是作者很講究人物形象的塑造,描寫人物的手法更加變化多端,
也塑造了許多生動的人物典型形象。

下面只著重敘述最著名的茅盾、巴金、老舍、沈從文四人。

茅盾(一八九六 -- 一九八一),原名沈德鴻,字雁冰,浙江桐
鄉人。他著述甚多,以小說成就為最大,其次為散文。一九二八年,
第一部長篇小說《蝕》三部曲(《幻滅》、《動搖》、《追求》三個
中篇組成)問世。此後,三十年代出版的有《虹》、《路》、《三人
行》、《子夜》、《春蠶》、《秋收》、《殘冬》(農村三部曲)等
。他的小說,是在「凝視現實、分析現實、揭破現實」的指導思想下
創作的,是反映當時中國社會生活的一面鏡子。長篇小說《子夜》是
他的代表作。書中寫了九十多個人物,也塑造了民族資本家吳蓀甫的
典型形象。通過吳蓀甫,使人看到當時中國民族資本家發展和崩潰的
過程。他的小說的藝術特點是:

1. 佈局精細,層次分明。
2. 塑造人物出色。
3. 描寫景物,手法獨特。
4. 語言豊富,洗鍊自然。他的現實主義創作方法,對當時和後
來的作家都有重大的影響。他在四十年代以後,還創造了不
少小說,不一一列舉了。

巴金(一九○四 --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一
九二七年赴巴黎留學,次年便回來。留學期間,寫出第一部小說《滅
亡》。他是很勤奮的作家,回國後,先後寫出大量小說作品。三十年
代出版的長篇小說,有《海底夢》、《新生》、《萌芽》、《愛情》
三部曲(《霧》、《雨》、《電》)、《激流》三部曲(《家》、一
九三七年,才續成《春》、秋),《春天裏的秋天》等,其中最受歡
迎者為《家》。巴金小說的題材,多採自封建大家庭生活,這個家庭
的破落與瓦解,以及新舊兩代人在思想見解、人生態度、生活方式等
方面的衝突。在思想內容上,常有一個特點:渴望光明,響往幸福的
未來,這給讀者不小的影響。他的小說有三個特點:

1. 筆調熱情奔放,感染力很強。
2. 人物多樣,性格鮮明。如《家》中有大大小小將近一百人,
其中主要角色的覺慧、覺新、琴、淑英、鳴鳳、高老太爺等
人,刻劃更加生動突出。
3. 語言清新自然,明快流利。不過,有的小說,冷靜刻劃不足
,結構較鬆散。但無論如何,由於巴金小說對於啟迪青年革
命意識起了積極的作用,因此,在現代文學史,佔有較重要
的地位。

老舍(一八九九 -- 一九六六),原名舒慶春,北京滿族人。早
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學校,一九二四年起曾任倫敦大學東方語言學院中
文講師五年。回國後,先後任齊魯大學山東大學教授。一九三六年起
,任專業作家。他是一個多產作家,主要小說,在二十年代有:《老
張的哲學》、《趙子日》、《二馬》、《小坡的生日》;三十年代後
有:《趕集》、《櫻海集》、《蛤藻集》、《貓城記》、《離婚》、
《牛天賜傳》、《老舍幽默詩文集》、《駱駝祥子》等;四十年代有
:《四世同堂》;五十年代以後有劇本《方珍珠》、《龍鬚溝》等。
初時,他以《老張的哲學》轟動文壇,而代表作則是《駱駝祥子》。
後者描寫北京的一位健康勤勞的人力車夫祥子,受盡社會摧殘,終於
墮落的慘事,暴露了社會的黑暗。它的特點是:

1. 人物形象生動深刻;
2. 語言明快幽默;
3. 具有鮮明的北京地方色彩。他的小說影響很大,和茅盾、巴
金同稱為三十年代三大長篇小說家。

沈從文(一九○三 -- ),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縣人。一生創
作甚多,二十年代主要著作有:《鴨子》、《旅店及其他》、《密柑
》、《好管閒事的人》、《老實人》、《雨後及其他》、《篁君日記
》、《入伍後》、《阿麗思中國遊記》、《呆官日記》、《十四夜間
》、《沈從文甲集》、《石子船》等;三十年代主要著作有:《游目
集》、《一個女劇員的生活》、《虎雛》、《都市一婦人》、《從文
小說習作選》、《邊城》等;四十年代主要著作有:《沈從文傑作選
》、《我的生活--沈從文自傳》等。一九四九年後,研究歷史文物。
沈氏早期作品多以鄉土的人和事為題材,以士兵,苗民、農民為角色
,以禾田、山村、河水為景物,但都能表現出獨特境界。中期以後,
寫作技巧更熟練,他的小說富有地方色彩,雖有講故事的習氣,但文
字新鮮活潑,句法簡峭,有單純的美,在新文學界中,使人耳目一新
,受人敬重,蔡元培曾讚為難得的「風格作家」。小說代表作《邊城
》,描寫作者家鄉古渡頭,一個淳樸的老船夫和外孫女翠翠的生活故
事。一切很平凡,情節很簡單,但描摹精到,寫景如畫,語若珠璣,
蘊含著芬芳的泥土氣息和美妙的詩情。

其他作家較出色的小說,尚有:

李劼人(一八九一 -- 一九六二),四川成都人。主要小說有:
二十年代中篇小說《同情》;三十年代長篇小說《死水微瀾》、《暴
風雨前》、《大波》等。

蕭軍(一九○七 -- ),學名劉鴻霖,遼寧義縣人。一九三四年
出版《八月的鄉村》 ,獲魯迅好評。

端木□良(一九一二 -- ),原名曹京平,遼寧昌圖人。一九三
三年有《科爾沁旗的草原》,是表現「九、一八」前夕東北人民的抗
日激情和「義勇軍」愛國行為的著名小說。

此外,沙汀、艾蕪.葉紫、胡也蘋、張天翼、魯彥、吳湘湘、蕭
紅、穆時英等,也有作品問世,各有一定成就。此時期,魯迅的歷史
小說《故事新編》出版,給此類小說創作開了新路。一九三一年以後
,中國外患日亟,國難漸深,為了激勵國人民族意識,作家們多寫抗
敵救亡小說,是合乎時代需要的。





新 詩 簡 史

新 詩 簡 史


一﹑大陸時期:

(一)嘗試時期:

胡適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本白話新詩集,出版於民國九年三月,自此以後,中國新詩正式進入草創階段。

特色:1.形式的解放。 2.白話的實驗。 3.詩質貧乏,詩路不廣。 4.流行小詩的創作。

代表人物: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宗白華等人。

(二)新月時期:

此期新詩運動的核心是在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晨報停刊後,徐志摩等人又創辦《詩刊》,由新月書店出版,故此其可稱為「新月時期」。

特色:1.文字的駕馭較前期純熟。 2.特別重視辭藻﹑意象的美化。 3.新格律產生,形式整齊,致有「方塊詩」﹑「豆腐乾體」之譏。 4.注重節奏與押韻,辭意幽雅,聲韻和諧。 5.篇幅較前期長。 6.敘事長詩開始有人創作。

代表人物:徐志摩﹑聞一多﹑朱湘﹑卞之琳﹑臧克家﹑孫大雨﹑饒孟侃等人。

(三)象徵時期:

李金髮引進法國象徵派詩的手法,進入新詩的象徵時期。

特色:1.反對格律,注意詩中自然的音節。 2.喜歡醞釀一種神秘﹑詭異的氣氛。 3.語言生硬晦澀。

代表人物:李金髮﹑戴望舒﹑郭沫若﹑王獨清﹑穆木天﹑馮乃等人。

(四)抗戰時期:

抗戰開始,詩人以沾滿熱寫的筆,寫出沸騰的詩歌。

特色:1.採用「朗誦詩」的形式。 2.主題意識充滿了對國家的忠愛,民族的感情,鄉土的繫念,社會的關懷。 3.普遍流於口號式的呼喊,常作概念化的表達,熱情有餘,藝術不足。

代表人物:高蘭﹑光未然﹑金軍﹑臧雲遠﹑臧克家﹑卞之琳﹑何其芳等人。

二﹑台灣時期:

(一)奠基時期:

自1920年至1932年。

特色:1.反映被壓迫者的反抗心聲。 2.從熱情走向冷酷,由雄心壯志步入悲觀失望。

代表人物:楊守愚﹑楊華﹑賴和﹑虛谷﹑陳奇雲﹑王白淵﹑郭水潭等人。

(二)成熟時期:

自1932年至1937年。

特色:1.著重於社會寫實。 2.超現實主義的個人抒情。

代表人物:夢湘﹑王登山﹑楊熾昌﹑林修二﹑李章瑞﹑董祐峰等人。

(三)抗戰時期:

自1937年至1945年。

特色:1.浪漫的個人抒情。 2.理性的大我抒情。

代表人物:邱淳洸﹑吳瀛濤﹑陳遜仁﹑楊雲萍﹑張冬芳等人。

(四)反共時期:

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之後,反共詩歌日漸蓬勃,成為民國39年至42年間台灣詩壇最大的特殊景象。

特色:1.激勵民心,鼓舞士氣。 2.缺乏優異的藝術價值。

代表人物:葛賢寧﹑鍾雷﹑上官予﹑墨人﹑紀弦﹑李莎﹑鍾鼎文﹑彭邦楨﹑王祿松等人。

(五)輝煌時期:

⊙現代詩社:

民國42年,紀弦創辦《現代詩》季刊。43年更是大旗一舉,四方響應,成立「現代詩社」,以「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為職志,也奠立了紀弦在文學史上「現代詩運動」先驅者的地位。

特色:1.認為新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 2.追求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式之創造。 3.知性之強調。 4.力主詩的純粹性。

代表人物:紀弦﹑楊喚﹑方思﹑鄭愁予﹑林泠﹑林亨泰﹑商禽﹑羅行等人。

⊙藍星詩社:

受了紀弦的刺激,覃子豪﹑夏菁﹑余光中﹑鍾鼎文﹑鄧禹平等人於43年3月成立「藍星詩社」。

特色:是一個不講組織的詩社,所以沒有社長,沒有主義,是針對紀弦的一個「反動」,作風則傾向抒情。

代表人物:除了創辦人以外,另有周夢蝶﹑葉珊﹑向明﹑敻虹﹑黃用﹑張健﹑方莘﹑吳宏一等人。

⊙創世紀詩社:

民國43年雙十節,張默﹑洛夫﹑啞弦亦創辦「創世紀」詩刊,組「創世紀詩社」,與「現代詩社」﹑「藍星詩社」相互抗衡,影響台灣詩壇近20年。

特色:1.倡導超現實主義。 2.舉辦各項詩活動,編選各類詩選。

代表人物:除了創辦人以外,尚有大荒﹑辛鬱﹑季紅﹑葉維廉﹑梅新﹑碧果﹑管管﹑商禽﹑羅英﹑汪啟疆﹑沙穗﹑渡也﹑馮青等人。

⊙笠詩社:

「笠」詩刊創刊於民國53年,「笠」的精神就是一種拙樸踏實的精神,是70年代初期唯一能與「創世紀」抗衡的詩社。

特色:1.鄉土精神的維護。 2.新即物主義的探求。 3.語言的訴求上未至圓熟。

代表人物:陳秀喜﹑林亨泰﹑詹冰﹑桓夫﹑吳瀛濤﹑白荻﹑杜國清﹑李魁賢﹑趙天儀﹑飛馬﹑李敏勇等人。

⊙其他:

以羊令野為主的「南北笛」詩刊,早在民國47年即出現,可惜同仁不多,往往是羊令野個人努力的成績,因而被埋沒了。

「葡萄園」詩刊創刊於民國57年,一貫主張詩的明朗化﹑大眾化,歷經主編易人,風格未變。

(六)新生代飛揚時期:

詩壇進入70年代以後,新生代詩人紛紛合組詩社,一時盛況空前,出版的詩刊共有20幾份,影響力最大的有《龍族》﹑《大地》﹑《詩人季刊》﹑《草根月刊》﹑《秋水詩刊》5份。

特色:1.詩人的生活語言與文學語言沒有差距。 2.期望創造新的中國文化。 3.詩人的知識水準提高。

代表人物:林煥彰﹑施善繼﹑蕭蕭﹑陳芳明﹑蘇紹連﹑林明德﹑李弦﹑黃勁連﹑羊子喬﹑羅青﹑岩上﹑涂靜怡﹑鍾順文﹑向陽﹑苦苓等人。

(七)未來展望:

空間上,是台灣鄉土的關懷;時間上,是中國文化的認同。

◆參考資料:1.《現代詩入門》,蕭蕭,故鄉出版社。 2.《詩的風向球》,羅青,爾雅出版社。


 

現代新詩

現代新詩

在中國新文學運動中,最早出現的作品形式,是發表在一九一八
年《新青年》四卷一期裡的三位作者的九首新詩,即:胡適(一八九
一 -- 一九六二,安徽績溪人)的《鴿子》、《人力車伕》、《一念
》、《景不徙篇》四首;沈尹默(一八八三 ---- 一九七一,浙江
吳興人)的《月夜》等三首;劉半農的《相隔一層紙》、《題女兒小
蕙周歲日造像》兩首,這些用白話寫成的最早的新詩,意境題材頗有
新意,仍然帶有舊詩的痕跡。不過,這些詩作卻成了新文學革命的先
鋒。

次年十月,胡適發表了《談新詩》一文,鑑於許多詩人還不能完
全擺脫舊詩詞的影響,於是他主張新詩貴自由抒寫,要打破五言七言
的限制,不必講究平仄,廢去押韻。在內容方面,意境題材要新,要
以樂觀精神入詩,並提倡說理的新詩。這樣,便引起了當時參加新文
學運動的作家、學者進行創作。一九二○年九月,胡適出版了第一本
新詩集《嘗試集》。接著陸續發表詩作的還有康白情、周作人(一八
八五 -- 一九六六,浙江紹興人)、魯迅(一八八一 -- 一九三六,
本名樟壽,後取名樹人,浙江紹興人)、俞平伯(一九○○ -- ,浙
江德清人)、劉大白(一八八○ -- 一九三二,浙江紹興人)、郭沫
若(一八九二 -- 一九七八,四川樂山人)、聞一多(一八九九 --
一九四六,湖北浠水人)、徐志摩(一九○二 -- 一九三一,浙江海
寧人)、梁實秋(一九○二 -- 浙江杭縣人)、冰心(一九○○ --
福建閩侯人)、朱自清(一八九八 -- 一九四八,江蘇揚州人)等。
以下分為四大派,略舉一些重要的作家,以見新詩發展`的概況。



一、自由派 此派產生最早,大致接受了西洋詩中「自由詩」的
影響。在內容上,注重描寫生活,表達哲理,不重想像;在形式上,
主張音節自然,押韻時平仄通押,可以押韻,也可以不押。如果從現
實主義的角度來評論,此派詩作,反映人生的深度是不夠的。著名的
詩人有:胡適、劉半農、沈玄廬、劉大白、俞平伯、周作人、康白情
、潘漠華、馮雪峰、汪靜之、冰心,'應修人等。重要詩作舉例:

胡適:著有《嘗試集》。

劉半農:著有《揚鞭集》、《瓦釜集》。他的名篇《教我如何不
想他》尤享盛名。

劉大白:著有《賣布謠》。

康白情:著有《草兒在前》。

冰心:著有《春水》、《繁星》。



二、格律派 此派接受西洋「格律詩」的影響。該派講求內容
上,以抒情為主,要有浪漫主義情調;在藝術形式上,要完整,講求
音韻、節奏、格律,注重章句整齊,詞藻華美,音韻鏗鏘。著名的詩
人有:徐志摩、聞一多、朱湘、饒孟侃、劉海葦、于庚虞、馮至等,
以及後來被稱為「新月派」的詩人。其中,如徐志摩努力於把西洋詩
歌的體制輸入中國,講究運用比喻,想用中文創作外國詩的格律,以
發展中國新詩。又如聞一多,努力於探求詩歌的理論和藝術,認為只
有注意下列三方面,就可以建力中國式的新詩格律,這三方面是,新
詩要有「音樂美」,即要求詩的音節;要有「繪畫美」,即要求詩的
詞藻;要有「建築美」,即要求詩的章句。由於他採用漢字創造出一
種有特殊格律的新詩(如《靜夜》),因此,被視為「方塊詩」或「
豆腐乾詩」。這個詩派的出現,便促進後來中國新詩發展進入了格律
派詩蓬勃發展的階段。重要詩作舉例:

徐志摩:著有《志摩的詩》、《翡冷翠的一夜》、《猛虎集》等
。《再別康橋》是代表作。

聞一多:朱自清稱之為「愛國詩人」,著有《紅燭》、《死水》
,每首都是 上乘作品。

馮至(一九○五 -- ,河北涿縣人):二十年代著有《昨日之歌
》、《北遊》、《十四行集》、《十年詩抄》等。早年
詩作尤喜表達人生哲理,擅寫長篇敘事詩。一九三○年
留學德國,回國後,把西方格律詩的「十四行體」,移
植到中國現代新詩中,給予發展,啟迪了哲理詩的新方
向,也豐富了新詩的形式。



三、寫實派 又名社會派。主爭針對現實,反映社會現象,措詞
激烈,文字樸素,認為文字的修飾是次要的。缺點是大喊大叫,有的
詩似呼口號,著名的詩人有:郭沫若、蔣光慈、錢杏村、馮鏗、胡也
蘋、王統照、蒲風、柳倩等。重要詩作舉例:

郭沫若:著有《女神》、《星空》、《前茅》、《恢復》等,《
天上的市街》為早期佳作。

蔣光慈:(一九○一 -- 一九三一,安徽六安人):著有《新夢
》、《哀中國》、《哭訴》等。



四、象徵派 又名現代派。此派接受法國「象徵派詩」影響,
主張詩歌要感情深摯,想像豐富,詞藻美麗,「沒有尋常的章法,一
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來卻沒有意思。........表現的不是意思而
是感覺或感情。」(朱自清《現代詩歌導論》)因此,往往流於朦朧
恍惚、神秘幽晦、字句彆扭,難於理解,頗有頹廢色彩。著名的詩人
有:李金髮、王獨清、穆木天、戴望舒等。重要詩作舉例:

李金髮:著有《微雨》、《食客與兇手》、《為幸福而歌》。

戴望舒:著有《我的記憶》、《望舒草》等。


除了上述四大派詩人有特色以外,在二十至四十年代裡,還湧現
過不少具有自己的風格的詩人,擇要介紹於後:

卞之琳(一九一○ -- ,江蘇海門人):早期新詩深受新月派徐
志摩、聞一多影響;後期受到象徵派影響。詩的境界深
遠,格調獨特,是三十年代成就卓越的詩人。有《三秋
草》、《十年詩草》等。

臧克家(一九○五 -- ,山東諸城人):是聞一多得意學生。早
期多以農村為題材,有「農民詩人」之稱;後期多寫反
映現實的長篇。寫作態度嚴肅,格調雋美,詩作頗多,
最著名的是《烙印》、《罪惡的黑手》、《運河》、《
自己的寫照》等。

陳夢家 注意形式和格律完美,喜雕琢詞藻,講究音韻。有《夢
家詩集》、《鐵馬集》等。

朱湘(一九○四 -- 一九三三,安徽太湖人):尚氣韻,格調恬
淡,重詞藻。有《貓誥》、《五嬌》、《還鄉》等。

艾青(一九一○ -- ,浙江金華人):早年受象徵派薰陶,詩風
憂鬱纖柔,洋味十足,如《青色的池沼》;「九一八」
事變後,著重寫冗長的朗誦敘事詩,如《大堰河》。

田間(一九一六 -- ,安徽無為人):多以農村生活為背景,喜
用短句,風格明快。有「時代的鼓手」之稱。成名作是
《未明集》,此外尚有《中國牧歌》等。

四十年代著名詩人,尚有穆旦、辛笛。

綜上來說,五四前後幾十年間,各派新詩都分別朝著不同方向發
展。雖其成就還未盡符合理想,仍屬於摸索階段。但這種摸索是有意
義的。凡是尊重傳統,能在傳統的基礎上,善於吸收西方各詩派的優
點,努力創新的,就會一步步邁向真善美的境地。


新文學的重要社團

新文學的重要社團

據《星海》一書輯錄資料,可知自一九二一年到一九二三年,全
國出現過大小不同的文學社團有四十多個,出版文學刊物五十二種。
又據茅盾統計,到一九二五年止,已經出現的文學社團和刊物,不下
一百多個。下面只介紹幾個較重要的。

一、新潮社 新潮社於一九一九年成立,是北京大學一部分學生
組成的社團。它不是純文學社團,但在新文學運動初期曾起過披荊斬
棘作用。所出版的《新潮》月刊,每期均有文學作品。負責人是傅斯
年、羅家倫。一九二○年八月改組,周作人主任編輯。年底因周作人
另組文學研究會,該社遂解散。在《新潮》刊出作品的作家,有小說
家魯迅、葉紹鈞、汪敬熙等;新詩作者胡適、朱自清、周作人、羅家
倫、傅斯年等;此外,潘家恂介紹了易卜生、蕭伯納、王爾德的作品


二、少年中國學會 繼《新潮》後,少年中國學會出版了《少年
中國月刊》,對新文學的誕生起著育苗作用。該刊出版於一九一九年
七月十五日,至一九二一年七月十五日停刊,出了兩卷,每卷十二期
,共二十四期。主編者前期為王光祈,後期為左舜生。宗旨是:「本
科學的精神,為社會的活動,以創造少年中國。」該會是愛國團體,
但不是純文學社團,信條是:「奮鬥、實踐、堅忍、儉樸」,因志在
提倡新思潮,鼓吹愛國,在新文學運動的發展中,有過不小的貢獻。
一九二一年,在南京召開會員大會時,該會的主張引起紛爭,終因決
裂而解體。該刊所載文學作品不多,主要是新詩和譯作。刊出新詩以
左舜生為最多,譯作貢獻最大的是黃仲蘇、李劼人。曾刊出田漢的處
女作《珴璘與薔薇》和易家鉞的遊記《西子湖畔》。後來田漢成了
創造社的重要作家。

三、文學研究會 一九二一年一月一日,中國第一個新文學團體
為學研究會成立於北京。由周作人、朱希祖、耿濟之、鄭振鐸、瞿世
英、王統照、沈雁冰、蔣白里、葉紹鈞、郭紹虞、孫伏園、許地山十
二人發起。由在上海的沈雁冰接編商務印書館的《小說月報》,發表
宣言、簡章。這是五四以後,最早成立、也是最大、最有成就的文學
團體。宗旨是:「研究、介紹世界文學、哲理、中國舊文學,創造新
文學」,組織的目的是:第一,聯絡感情;第二,增進知識;第三,
建立著作工會的基礎。該會沒有提出過什麼集團性的主張和文學理論
,但共通的基本態度,可理解作:「文學應該反映社會的現象,表現
並且討論一些有關人生一般的問題」。他們提倡寫實主義的文學,可
稱為「為人生的藝術」,要求作家注視社會痛苦,暴露黑暗與同情弱
者,反對「將文藝當作高興時的遊戲,或失意時的消遣」。這個主張
,在當時起著揭露社會黑暗,促進社會改革的進步作用。

該會的宣言,刊於《小說月報》(創刊於一九○九年)第二卷第
一期(一九二一年一月)上。此份刊物,自此採用白話文,成為該會
的機關刊物。此外,該會主辦刊物尚有《文學周報》、《詩刊》二種
,又編印有《文學研究會叢書》,收創作及俄國和東歐、北歐國家的
翻譯作品。叢書中創作方面,小說有葉紹鈞的《隔膜》、《火災》、
《城中》、《線下》,冰心的《超人》,廬隱的《海濱故人》,許地
山的《綴網勞蛛》。新詩有朱自清的《蹤跡》,冰心的《繁星》,李
金髮的《食客與凶手》、《微雨》,梁宗岱的《晚禱》,和八作者合
集的《雪朝》等。散文有鄭振鐸的《山中雜記》,許地山的《空山靈
雨》。戲劇有熊佛西的《青春的悲哀》等。上述書刊,對新文學運動
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該會無嚴密組織,成員雖多,但分子複雜,意見分歧,後來逐漸
分化,五卅運動後,活動減少。一九三二年《小說月報》停刊,該會
無形解散。

四、創造社 創造社於一九二一年初開始蘊釀和籌備,直到一九
二二年五月一日《創造季刊》出版,才算正式成立。發起組織的是留
日學生郭沫若、成仿吾、郁達夫、張資平、鄭伯奇等。他們先出版《
創造叢書》,其後又出版了《創造季刊》、《創造周報》等刊物。一
九二五年,因主要成員參加大革命而停止活動,此為創造社前期。至
一九二八年,由郭沫若、成仿吾約集其他留日學生彭康、馮乃超等,
重新組織創造社,出版《洪水》、《創造月刊》、《文化批判》等刊
物,此為創造社後期。《創造叢書》最著名的有郭沫若的長詩《女神
》、譯作《少年維特之煩惱》,郁達夫的小說《沉淪》等。創造社早
期主張浪漫主義和為藝術而藝術的文學,顯然與為人生而藝術的文學
研究會對立,共爭文壇的霸主,後來更鼓吹「革命文學」,一九二九
年二月,當局認為創造社主要的角色有過激嫌疑,給以查封,這個團
體的活動便停止了。創造社從為藝術而藝術到提倡革命文學,造就過
不少作家,在新文學運動中,有相當的影響。他們所掀起的浪漫主義
運動,震動整個文壇,對創作和出版起了促進作用。

五、新月社 它於一九二三年在北京成立,大部分成員是歐美留
學生、大學教授。文學革命以來,有系統、有組織地對新詩做培育工
作的,應首推「新月社」的「新月」。主要成員有徐志摩、胡適、聞
一多、梁實秋、陳夢家等。一九二六年,由於北洋政府倒行逆施,教
授和作家大量南遷,新月社部份社員在徐志摩、胡適策劃下,一九二
七年在上海創辦新月書店,翌年創辦《新月雜誌》,此為該社的極盛
時代。

新月社提倡人性的文學,如梁實秋便認為「人性是測量文學的唯
一的標準」,「文學是沒有階級性的」,這也可說是該社成員共有的
文學主張,和創造社提倡的革命文學互相對立。該社成員出版的著作
,計有徐志摩詩集《志摩的詩》、《猛虎集》、《翡冷翠的一夜》,
聞一多詩集《紅燭》、《死水》,陳西瀅散文《西瀅閒話》等。一九
三一年徐志摩因空難喪生,六月《新月》停刊,該社解散。

六、語絲社 語絲社成立於一九二四年,發行《語絲》周刊,主
編是孫伏園,僅一個月,便轉由周作人主編。一九二七年南遷,翌年
在上海復刊,實際工作由魯迅主編。該社先出過《語絲周刊》二十卷
,後改為半月刊。一九三一年停刊。魯迅是主要撰稿人之一,另外尚
有周作人、孫伏園、錢玄同、劉半農、俞平伯、馮文炳、顧頡剛、曹
聚仁等。共同態度是「催促新的產生,對於有害於新的舊物,則竭力
加以排擊」(魯迅語)。《語絲》以雜文為中心,促進了雜文向多方
面發展。由於作家大量的創作,使雜文在新文學散文中能佔據重要位
置。魯迅的散文詩《野草》、周作人的《雨天的書》中所收散文多在
《語絲》發表過。

七、未名社 未名社是魯迅發起和支持的文學社團,以主辦《未
名叢刊》得名。一九二五年成立於北京。主要成員計有韋素園、李霽
野、曹靖華等。曾出版過《未名》半月刊,翻譯介紹過俄羅斯、蘇維
埃文學;又印行過《未名新集》,收入魯迅的《朝花夕拾》。該社對
新文學發展有過積極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