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新 詩 簡 史

新 詩 簡 史


一﹑大陸時期:

(一)嘗試時期:

胡適的《嘗試集》是中國第一本白話新詩集,出版於民國九年三月,自此以後,中國新詩正式進入草創階段。

特色:1.形式的解放。 2.白話的實驗。 3.詩質貧乏,詩路不廣。 4.流行小詩的創作。

代表人物:胡適﹑劉半農﹑沈尹默﹑俞平伯﹑康白情﹑宗白華等人。

(二)新月時期:

此期新詩運動的核心是在徐志摩主編的《晨報副刊》,晨報停刊後,徐志摩等人又創辦《詩刊》,由新月書店出版,故此其可稱為「新月時期」。

特色:1.文字的駕馭較前期純熟。 2.特別重視辭藻﹑意象的美化。 3.新格律產生,形式整齊,致有「方塊詩」﹑「豆腐乾體」之譏。 4.注重節奏與押韻,辭意幽雅,聲韻和諧。 5.篇幅較前期長。 6.敘事長詩開始有人創作。

代表人物:徐志摩﹑聞一多﹑朱湘﹑卞之琳﹑臧克家﹑孫大雨﹑饒孟侃等人。

(三)象徵時期:

李金髮引進法國象徵派詩的手法,進入新詩的象徵時期。

特色:1.反對格律,注意詩中自然的音節。 2.喜歡醞釀一種神秘﹑詭異的氣氛。 3.語言生硬晦澀。

代表人物:李金髮﹑戴望舒﹑郭沫若﹑王獨清﹑穆木天﹑馮乃等人。

(四)抗戰時期:

抗戰開始,詩人以沾滿熱寫的筆,寫出沸騰的詩歌。

特色:1.採用「朗誦詩」的形式。 2.主題意識充滿了對國家的忠愛,民族的感情,鄉土的繫念,社會的關懷。 3.普遍流於口號式的呼喊,常作概念化的表達,熱情有餘,藝術不足。

代表人物:高蘭﹑光未然﹑金軍﹑臧雲遠﹑臧克家﹑卞之琳﹑何其芳等人。

二﹑台灣時期:

(一)奠基時期:

自1920年至1932年。

特色:1.反映被壓迫者的反抗心聲。 2.從熱情走向冷酷,由雄心壯志步入悲觀失望。

代表人物:楊守愚﹑楊華﹑賴和﹑虛谷﹑陳奇雲﹑王白淵﹑郭水潭等人。

(二)成熟時期:

自1932年至1937年。

特色:1.著重於社會寫實。 2.超現實主義的個人抒情。

代表人物:夢湘﹑王登山﹑楊熾昌﹑林修二﹑李章瑞﹑董祐峰等人。

(三)抗戰時期:

自1937年至1945年。

特色:1.浪漫的個人抒情。 2.理性的大我抒情。

代表人物:邱淳洸﹑吳瀛濤﹑陳遜仁﹑楊雲萍﹑張冬芳等人。

(四)反共時期:

國民政府撤守台灣之後,反共詩歌日漸蓬勃,成為民國39年至42年間台灣詩壇最大的特殊景象。

特色:1.激勵民心,鼓舞士氣。 2.缺乏優異的藝術價值。

代表人物:葛賢寧﹑鍾雷﹑上官予﹑墨人﹑紀弦﹑李莎﹑鍾鼎文﹑彭邦楨﹑王祿松等人。

(五)輝煌時期:

⊙現代詩社:

民國42年,紀弦創辦《現代詩》季刊。43年更是大旗一舉,四方響應,成立「現代詩社」,以「領導新詩的再革命,推行新詩的現代化」為職志,也奠立了紀弦在文學史上「現代詩運動」先驅者的地位。

特色:1.認為新詩是橫的移植,而非縱的繼承。 2.追求新的內容之表現,新的形式之創造。 3.知性之強調。 4.力主詩的純粹性。

代表人物:紀弦﹑楊喚﹑方思﹑鄭愁予﹑林泠﹑林亨泰﹑商禽﹑羅行等人。

⊙藍星詩社:

受了紀弦的刺激,覃子豪﹑夏菁﹑余光中﹑鍾鼎文﹑鄧禹平等人於43年3月成立「藍星詩社」。

特色:是一個不講組織的詩社,所以沒有社長,沒有主義,是針對紀弦的一個「反動」,作風則傾向抒情。

代表人物:除了創辦人以外,另有周夢蝶﹑葉珊﹑向明﹑敻虹﹑黃用﹑張健﹑方莘﹑吳宏一等人。

⊙創世紀詩社:

民國43年雙十節,張默﹑洛夫﹑啞弦亦創辦「創世紀」詩刊,組「創世紀詩社」,與「現代詩社」﹑「藍星詩社」相互抗衡,影響台灣詩壇近20年。

特色:1.倡導超現實主義。 2.舉辦各項詩活動,編選各類詩選。

代表人物:除了創辦人以外,尚有大荒﹑辛鬱﹑季紅﹑葉維廉﹑梅新﹑碧果﹑管管﹑商禽﹑羅英﹑汪啟疆﹑沙穗﹑渡也﹑馮青等人。

⊙笠詩社:

「笠」詩刊創刊於民國53年,「笠」的精神就是一種拙樸踏實的精神,是70年代初期唯一能與「創世紀」抗衡的詩社。

特色:1.鄉土精神的維護。 2.新即物主義的探求。 3.語言的訴求上未至圓熟。

代表人物:陳秀喜﹑林亨泰﹑詹冰﹑桓夫﹑吳瀛濤﹑白荻﹑杜國清﹑李魁賢﹑趙天儀﹑飛馬﹑李敏勇等人。

⊙其他:

以羊令野為主的「南北笛」詩刊,早在民國47年即出現,可惜同仁不多,往往是羊令野個人努力的成績,因而被埋沒了。

「葡萄園」詩刊創刊於民國57年,一貫主張詩的明朗化﹑大眾化,歷經主編易人,風格未變。

(六)新生代飛揚時期:

詩壇進入70年代以後,新生代詩人紛紛合組詩社,一時盛況空前,出版的詩刊共有20幾份,影響力最大的有《龍族》﹑《大地》﹑《詩人季刊》﹑《草根月刊》﹑《秋水詩刊》5份。

特色:1.詩人的生活語言與文學語言沒有差距。 2.期望創造新的中國文化。 3.詩人的知識水準提高。

代表人物:林煥彰﹑施善繼﹑蕭蕭﹑陳芳明﹑蘇紹連﹑林明德﹑李弦﹑黃勁連﹑羊子喬﹑羅青﹑岩上﹑涂靜怡﹑鍾順文﹑向陽﹑苦苓等人。

(七)未來展望:

空間上,是台灣鄉土的關懷;時間上,是中國文化的認同。

◆參考資料:1.《現代詩入門》,蕭蕭,故鄉出版社。 2.《詩的風向球》,羅青,爾雅出版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