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詩的概況
就大體而論,明代詩歌的成就,自不及唐、宋,但明初的高啟,
及後來的前後七子與公安派作家,也在詩歌上取得了相當的成績。
一、高啟(一三三六 -- 一三七四)字季迪,長州(江蘇蘇州)
人。元末隱居吳淞青丘。洪武二年召入修《元史》,授翰林院編修,
三年堅辭戶部侍郎,退隱青丘,朱元璋認為他不肯合作,借故腰斬于
南京。死時三十九歲,著有《青丘高季迪詩文集》。他的詩眾體兼長
,摹擬取法,不限於一代一家。《四庫題要》讚為:「其於詩,擬漢
、魏似漢、魏,擬六朝似六朝,擬唐、宋似唐、宋。凡古人之所長,
無不兼之,振元末纖穠縟麗之習,而返於古,啟實為有力。」因死于
壯年,內容不夠廣闊深厚,但才氣豪健而不劍拔弩張,辭句秀逸而不
字雕句繪,不愧為明代成就最高的詩人之一。他的樂府詩有不少反映
農村現實生活,頗有樸素真實的風土氣息,如《養蠶詞》。但以抒情
寫景的七言歌行和七言律詩,最能表現他的個性特色和藝術才華。七
言歌行《祭金陵雨花台望大江》,描繪祖國河山的壯麗,抒發了激動
的心懷。筆調沉雄悲壯,波瀾壯闊,一氣呵成,懷古而不感傷,用典
切合,尤妙。
二、前後七子 詩多模擬盛唐,詩作內容較好,藝術上頗有功力
。前七子中李夢陽、何景明有些詩,頗可觀。他們畢竟關心現實,寫
過《玄明宮行》,揭露劉謹窮奢極欲的罪惡。李的《秋望》,雄渾有
氣派,稍能擺脫模擬,直抒愛國感情。後七子的李攀龍、王世貞有些
詩也可取,如李的《秋杪登太華山絕頂》,意境開闊,寫景抒情,豪
放而含蓄,面目新穎。王的《太保歌》,揭露奸相嚴嵩炙手可熱的聲
勢,在藝術上也有相當成就。
三、公安派 詩風反對擬古,認為「出自性靈者為真詩」,好詩
好文,都是「任性而發」,「一一從自己胸中流出」(袁宏道語)。
這主張,在當時起了復古、反道學的積極作用,這種「任性而發」的
詩,通俗流暢,不尚典雅,使明代詩壇出現了新氣象。這一派中,能
詩的首推袁宏道,其詩以清新輕俊為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