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駢文的名稱和特點

駢文的名稱和特點

近人王力解釋說:『兩馬並駕叫做駢』,『駢體文一般是用平行
的兩句話,兩兩配對,直到篇末。』(《古代漢語》下冊第一分冊)
可見,簡言之,駢體文是像用兩匹馬並駕一樣,自首至尾用兩兩配對
的句子組成的一種文體。它一般採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唐柳宗元的《
乞巧文》說:『駢四儷六,錦心繡口』,這是對這種文體特點的說明
。這種文體在晚唐被稱為『四六』,李商隱文集的題目就稱為《樊南
四六甲乙集》,自未至明,沿用『四六』的名稱,清代才稱駢體文,
一般簡稱為駢文。

駢文有四方面的特點:

一、句式勻稱:即兩個相稱的句子為一組,彼此相對,極為
工整勻稱。讈句的基本結構有五種:四四,
即四字句相對;六六,即六字句相對;四四
四四,即上四下四和上四下四對相;四六四
六,即上四下六和上四下六相對;六四六四
,即上六下四和上六下四相對。在文中,大
致是上述兩兩相對的句子的交互運用。

二、講求平仄:駢體文在音韻美方面要求相當嚴格,就是要
講究兩句之間的用字,基本上是要講求以平
聲對仄聲,以仄聲對平聲,仄聲包括上聲、
戈聲、入聲。駢文的平仄對仗起源於齊梁,
大盛於盛唐。

三、用典:古人又稱為用事。先秦古書用事者不少,漢代文
章用典者更多。但到了魏晉以後,才以整篇
用典為博雅,其主要目的是想使文章更含蓄
、婉轉、精鍊、典雅。

四、講究藻飾:即在詞語上講究華麗的色彩,因此,描寫頻
色、金玉、靈禽、香花、異草、奇獸等語詞
,就常被採用。如六朝不少駢文僅採用頻色
一類的語詞,常佔全文的字數十分之一以上


至於散文的特點卻是另一種情況,它辭句參差,行文;自由活潑
,不講對偶;講求流利,不講聲韻,較多反映現實生活。
駢文的形成和下列原因有關:

一、中國語文是方塊字,便於組成單音詞、複音詞,並構成
對仗。

二、在《詩經》、《楚辭》、先秦散文,尤其是鋪采擒文的
漢賦中,常運用偶句;魏晉文風日趨綺麗,如曹丕、植
、陸機等作品,對偶頗多。此等風氣,促進了駢文日趨
成熟。

三、南北朝時代,作家多在帝王、貴族周圍生活,自已的生
活、思想、藝術受到的束縛不少。駢文便於以華麗形式
掩飾貧乏的內容,因此這種文便受到歡迎。

四、當時應用文字,如詔書、章表、銘文、序文均講求工整
、典雅、華麗、好讀,這就要求多用典、講藻飾,而駢
文正是此類文章,因此得到了發展。

五、南朝的齊、梁代,文壇領袖沈約作《四聲譜》,創四聲
八病之說,倚重帝王,推行聲律,促進詩文韻律逐漸形
成,重視韻律、音節的駢文,自然得到更大發展。


駢文的演變:在周代散文中,如《易經》、《書經》和諸子散文
,為了使人易記,已使用了不少對偶句。戰國末年,李斯名篇《諫逐
客書》,文句瑰麗,多用排比,論者讚為『駢體之初祖』。西漢賈誼
的《過秦論》也有排偶趨向。梁劉勰認為,從西漢司馬相如、揚雄起
,便有駢文;清兆洛把賈誼《過秦論》、司馬遷《報任安書》、揚雄
《解嘲》等,都收進《駢體文鈔》一書中。事實上,司相如等人在文
中用過不少平行句子,東漢班固、蔡邕等人的文章,更進一步使用較
多的整齊的句法,上述各家作品的平行句子,純然為了取得某種修辭
效果。因此也只可當它們是駢文的先河,還不能算作是已有固定格式
的駢文。

魏晉時代,排偶文句日多,例如曹丕《與吳質書》,曹植《洛神
賦》。至於陸機《連珠》五十首,已具駢文雛型。因此,明代王志堅
在《四六法海序》說,駢文從魏晉才開始形成,說法較合道理。

大致來說,魏晉是駢文形成期,劉宋是發展期,齊梁是成熟期。
也就是說,南北朝是駢文全盛時代,它成了文章的正宗,代表作家有
徐陵、庾信,世稱『徐瘐體 』。

初唐時候,寫作駢文風氣,仍然存在。『唐初四傑』的王勃、楊
炯、盧照鄰、駱賓王都是高手。盛唐的張說、蘇廷,中唐的陸贄,晚
唐的李商隱、杜牡等,也是駢文名手。但是,直至中唐韓愈、柳宗元
出來倡古文,駢文才漸衰落。

唐末宋初,駢文出現了復甦現象。由於歐陽修提倡文章效法韓愈
古文,駢文受到猛烈抨擊,才日漸還落。宋、元、明三代,文壇以古
體散文為主流,所以駢文沒有像樣的作家,更無名作傳後。

到了清代,在桐城派掀起古文運動的同時,駢文也很流行。名家
輩出,佳作不少。許多作品,都是著重摹仿古人的華美形式,內容可
取處甚少。最優秀的,較早的有陳維崧、吳綺、章藻功;乾隆、嘉慶
間,除了胡天游、汪中,有袁枚、邵齊燾、劉星煒、孫星衍、吳錫麒
、洪亮吉、曾燠、孔廣森等八家,其中汪中文具有駢、散文兩種長處
,不落俗套,因此最負盛名。近人章太炎曾對其文推崇傋至說:『修
辭安雅,則異於唐;持論精審,則異於漢;起始自在,無首尾呼應之
式,則異於未以後之制科策論。而氣息調利,意度沖遠,又無迫窄蹇
吃之病,斯信美也。』其成就之高及風格之獨特,於此可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