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清詩的概況

清詩的概況


清代詩人,各有所宗,名家不少,大都取法前代。要之,清初有
錢謙益、吳偉業和龔鼎孳,為明的遺臣,時稱「江左三大家」,開清
詩的先聲。後來,出現了「神韻派」的王士禎,「格調派」的沈德潛
,「性靈派」的袁枚,因能繼承前代,各有創新,故能稍勝於元、明
。清代中葉以後,詩壇受到考據之風影響,以晚唐、北宋為依歸的「
同光體」,傾向復古,盛極一時,直到晚清,黃遵憲出來提倡詩歌改
運動,才能改變上述風氣。下面,只介紹六個有代表性的詩人。

一、錢謙益(一五八二 -- 一六六四) 字受之,號牧齋,江蘇
常熟人。萬曆進士,官至禮部尚書。清軍攻陷南京時,謙益
降清,仍作禮部侍郎。清統治者未重用他,不久,告退回鄉
。他是清初最早的詩人,明末已負盛名,和吳偉業、龔鼎孳
(一六一五 -- 一六七三)被稱為「江左三大家」,但龔鼎
孳的詩多為飲宴應酬之作,價值不大,地位遠遜於錢、吳。
他才力富健,學術宏博,明末清初,主持文壇五十年,轉移
當時詩文風氣。於詩,反對擬古,推崇宋、元詩人,成了後
來尊宋詩派之先導。其詩雄深哀豔,無體不備。著有《初學
集》、《有學集》共五十卷。他的詩文集,乾隆時因其中多
觸忌諱,曾被下令禁毀。

二、吳偉業(一六○九 -- 一六七一) 字駿公,晚號梅村,江
南太倉人。崇禎四年進士,為翰林院編修,官至左庶子。後
屈節仕清,官國子監祭酒,不久,請假歸。他的詩反應的現
實內容較廣泛,如《永和宮詞》、《琵琶行》、《圓圓曲》
等,反映作者對國家興亡的感慨,極有歷史意義。《捉船行
》、《馬草行》、《堇山兒》等仿傚杜甫的《三吏》、《三
別》,反映民不聊生情況。他以學習「長慶體」七言古詩最
為著名,一般特點是:音節瀏亮,文辭清麗,微婉含蓄,又
沉郁蒼涼,好用典,但不甚切。在清初詩人中,他是比較卓
越的。他的《圓圓曲》,通過吳三桂和陳圓圓故事,寄託感
慨,諷刺吳三桂降敵,音節圓轉,詞藻華美,哀感頑豔,不
失「史詩」之筆,尤為著名。著有《梅村家藏稿》。

三、王士禎(一六三四 -- 一七一一) 字貽上,號阮亭,又號
漁洋山人,山東新城(今恒台縣)人。順治進士,官至刑部
尚書,有《帶經堂集》。他自幼工詩,繼錢謙益、吳偉業後
,為文壇領袖。他論詩以神韻為宗,大抵出於南宋嚴羽「妙
悟」、「興趣」之說,而以「不著一字,盡得風流」為詩的
最高境界,創為「神韻」派。他反對重修飾、掉書袋、發議
論、無生氣的詩及豔麗詩風,主要是傾向於王維、孟浩然、
韋應物、柳宗元一派最愛古澹自然,清新蘊藉的情調。為了
實踐他的理論,選了以王維、孟浩然作品為主的《唐賢三昧
集》,作為學詩範本。其說一出,他遂成為一代詩壇盟主。
他的絕句最能表現他的神韻,如《真州絕句》:

「江鄉春事最堪憐,寒食清明欲禁煙。
曉風殘月仙掌路,何人為弔柳屯田?」

王士禎的詩對於糾正專學盛唐的膚廓、晚唐的縟麗和宋人以
議論、學問為詩的偏向,起了一定作用。但他強調神韻,容
易流為空調;而且神韻的理論,只宜於短詩,長詩非所宜。
因之這一派的缺點是規模小,氣勢弱。

四、沈得潛(一六七三 -- 一七六九) 字確士,號歸愚,長洲
(今江蘇蘇州)人。乾隆進士,官內閣學士兼禮部侍郎,有
《沈歸愚詩文全集》。在宗唐的主流中,他是比王士禎稍後
的著名詩人,提倡「格調說」。其論詩,主張:取法漢、魏
、盛唐,贊揚明代的李、何、王、李,走上擬古主義道路。
主張詩人「立言」,必須「溫柔敦厚」、「怨而不怒」,講
究比興、蘊蓄,不能「發露」。所謂格調,即作詩以格律聲
韻並重之意。他是典型的台閣體詩人,其詩典雅雍容,但過
於平實,缺乏氣勢。他所選《唐詩別裁》、《古詩源》等書
,指陳得失,辨析源流,起了一定的流傳、借鑑古詩的作用


五、袁枚(一七一六 -- 一七九七) 字子才,號簡齋,晚年又
號隨園老人,浙江錢塘(今杭州)人。他少年得志,二十四
歲中進士後,入翰林,出任溧水、江寧等縣令。三十三歲辭
官,卜居南京小倉山,修築隨園,過著論文賦詩、優游自在
的享樂生活,達五十多年之久。有《小倉山房詩文集》、《
隨園詩話》等。他是「性靈派」的代表作家。在雍正、乾隆
時期,和沈德潛成為詩壇上兩派對立的勢力。他的思想比較
自由解放,主張詩要寫「性情」,「詩人者,不失其赤子之
心者也。」「作詩不可以無我。」(《隨園詩話》),這就
是:作詩要有真性情,真個性。性情是根本,至於一切題材
內容、音韻格律、語言風格等,是「到恰巧處」便見精妙。
他對於古今各個派流、各種風格的詩,「無所不愛」,「無
所偏嗜」,主要看它們是否表現性情。他反對模仿唐宋、大
談格律、以書卷考據來作詩的擬古主義和形式主義詩風。他
說:「性情以外無詩」,「須知有性情,則有格律,格律不
在性情之外。」他論詩深受晚明公安派影響,但立論卻比他
們具體、系統得多。對清初以來的神韻派、格調派,他並不
一筆抹殺,而能有分析,指出其優劣得失,故對當時的擬古
主義和形式主義詩風,起了很大衝擊作用。他的詩能擺脫約
束,直抒感興,清新靈巧,自成一家,其弊,則在每易流於
淺俚浮滑。

六、黃遵憲(一八四八 -- 一九○五) 字公度,廣東嘉應州(
今梅縣)人。光緒二年,考中舉人,歷任日、美、英、新加
坡外交官。回國後,任湖南按察使,首倡民治於湖南學會。
時德宗頗思變法,他奉詔出使日本,到上海,因病乞歸。政
變中,大捕黨人,乃杜門不出,專心著述。卒年五十八,著
有《人境廬詩草》十一卷。他論詩,反對傳統詩壇的擬古主
義,提出:「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即今流俗語,我若
登簡編,五千年後人,驚為古爛斑」的現實主義觀點,要求
「詩之外有事,詩之中有人」,即要求詩要為事而作,反映
現實生活的面貌;不必去擬古,要表現個性。在表現方法上
,主張利用古人優良的藝術傳統,力求變化多樣,要求表現
「古人未有之物,未闢之境」,從而創造出,「不名一格,
不專一體,要不失為我之詩。」他的詩論,具有變古革新的
精神,其詩作出現了「新詩派詩」的風貌,可以說他是近代
傑出的詩人,是詩界革命的先驅。他以現實主義方法,反映
近代史上的重大事變,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名篇有《馮將
軍歌》、《哀旅順》、《台灣行》等。在風格上,他努力使
舊形式與新內容相諧和,使詩作出現了新面貌。但擺脫傳統
束縛欠徹底,仍表現出濃厚的改良主義色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