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文學》
五四運動與新文學
五四運動的背景
五四運動是中國近代史上劃時代的一次圖強自新的愛國運動,也
是中國近代史上的一次空前壯舉。
這個運動的產生,意味著中國民眾,尤其是知識界開始覺醒。當
時,舉國上下出現一片篷篷勃勃的新氣象。這種覺醒,在各方面都有
著重要的反映。在政治方面的反映,是「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在
經濟方面的反映,是大力發展民族工業,抵抗列強的經濟侵略;在文
化方面的反映,是批判中國傳統文化,提倡民主和科學;而在文學方
面的反映,則是打倒文言文提倡白話文。
五四運動發生的原因,相當複雜。主要是一九一八年底,德、奧
戰敗,歐戰結束。翌年一月,戰勝國在巴黎召開和會,中國亦為戰勝
國之一,乃派代表參加。大會由英、美、法三大強國操縱,中國屬於
弱國,只能聽命於大國。會議中,中國代表團曾提出收回各國在華租
界,關稅自主,停止賠款及廢除一九一五年五月由袁世凱和日本所簽
訂的辱國喪權的二十一條款等議程,為各國拒絕。同時,還決定由日
本繼承德國在山東的一切權益。對此,以段祺瑞為首的北洋政府不但
不去拒絕,反而以妥協態度,準備在和約上簽字。消息傳回,舉國輿
論沸騰,群情憤慨,咸認「公理戰勝強權」之理已不可恃,反應極為
激烈。五月四日,北京大學、清華大學等學生三千多人,在天安門集
會,會後舉行示威遊行。北京學生的愛國行動,很快就得到了全國各
地熱烈的響應、支持。最後,全國人民迫使出席巴黎和會的中國代表
團,不敢在和約上簽字。至此,五四愛國運動遂得到了勝利。
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的關係
中國文學革命運動,早在五四運動前後已產生了。五四前夕,倡
導文學革命最有影響力的刊物,是由北京大學教授陳獨秀主編,於一
九一五年九月創刊於上海的《青年雜誌》(從二卷起改名《新青年》
),它一開始就高舉反對封建文化的旗幟。在創刊號上,陳氏在《敬
告青年》一文對青年提出了六項希望:
1、自主的而非奴隸的;
2、進步的而非退步的;
3、進取的而非退隱的;
4、世界的而非鎖國的;
5、實利的而非虛文的;
6、科學的而非想像的。
這六項希望,實際上包括了後來所提出的「民主」和「科學」兩
方面的要求,是號召思想革新的宣言。後來在一九一九年一月《新青
年》六卷一期《新青年罪案之答辯書》一文中。他又提出「擁護德謨
克西(民主)和賽因斯(科學)」的口號,而且還說:「要擁護那德
先生,便不得不反對那孔教、禮法、貞節、舊理論、舊政治;要擁護
那賽先生,便不得不反對那舊藝術、舊宗教;要擁護德先生和賽先生
,便不得不反對國粹和舊文學。」這些觀點,使人可以看到,在一九
一九年五四運動前夕,通過《新青年》的不斷傳播,在知識分子中,
已逐漸形成了一種否定舊傳統、創立新文化的思想,無疑地這已給新
文學運動的開展,打好了思想和理論的基礎。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適
留學美國,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議》一文,轟動一時
。二月,陳獨秀為聲援胡適,發表了《文學革命論》,提出更激進的
主張。一九一八年一月號《新青年》,刊出了胡適、沈尹默、劉半農
的第一批新詩,同年五月號《新青年》,刊出了魯迅的《狂人日記》
,這是第一篇新小說,從此,聲勢浩大的新文學運動便展開了。
從上面史實可能看出,遠在五四運動的前夜的一九一五至一九一
七年,已有人提倡革命文學了。但只有經過五四運動,它的社會影響
才會得到擴大與深入。有人估計,一九一九年全國至少出版了四百種
白話報,各種小型的文藝性期刊和青年的文學團體,也篷勃滋生起來
。據茅盾統計,從一九二二年到一九二五年之間,先後創立的文學團
體及刊物,不下一百多個。可見,早期的文學革命活動,為稍後的五
四運動奠定了思想基礎;而稍後的五四運動,又促進了後來文學革命
的迅速發展。從上述也可見出,五四運動和文學革命,二者的性質和
任務完全相同,所以是互相促進,又相輔相成的。
文學革命者的主張
一九一七年一月,胡適在《新青年》雜誌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芻
議》一文,明確提出文學改良的八大主張:「一曰須言之有物;二曰
不摹仿古人;三曰須講求文法;四曰不作無病之呻吟;五曰物去爛調
套語;六曰不用典;七曰不講對仗;八曰不避俗字俗語。」此文以歷
史進化的眼光,指出「白話文學之為中國文學之正宗,又為將來文學
必用之利器」。
為了聲援胡適,陳獨秀在二月《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革命論
》,提出「文學革命軍」的「三大主義」:「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
貴族文學,建設平易的抒情的國民文學;曰:推倒陳腐的鋪張的古典
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誠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
,建設明瞭的通俗的社會文學。」
在此文中,陳獨秀提出了「國民文學」、「寫實文學」、「社會
文學」三個口號,已提及文學的思想內容,雖和胡適的文學主張方向
相同,但比之胡適只提出「白話」的形式,在態度上更為鮮明、激進
。
次年四月,胡適又在《新青年》雜誌,發表了《建設的文學革命
論》,這是他在五四前夕最有系統地表達他對新文學運動的意見。文
中,把「八大主張」概括成了四項主張:
1、要有話說,方才說話。
2、有什麼話,說什麼話;話怎麼說,就怎麼說。
3、要說我自己的話,別說別人的話。
4、是什麼時代的人,說什麼時代的話。同時,又提出兩個
明確的論點:「一時代有一時代的文學」,「國語的文
學,文學的國語。」
此外,不少文學革命者也積極提出了主張。如錢玄同痛斥「桐城
謬種,《選》學妖孽」,主張要「認定白話是文學的正宗,正是要用
質樸的文章去剷除階級裡野蠻款式......對於腐朽舊文學,應該積極
驅除,淘汰淨盡,才能使新基礎鞏固。」劉半農在《我之文學改良觀
》,主張「文言白話可暫處於對峙的地位」,提倡廢止舊韻,改革應
用文,採用新式標點符號。周作人在《人的文學》中,提出人的文學
即人道主義的文學,主張「對於人生諸問題,加以記錄研究。」
上述主張,有著深遠的意義,指出了新文學運動的方向,動搖了
以文言為正宗傳統觀念,樹立了以白話為正宗的嶄新觀念,因而多少
年來中國文學上語文分家的狀況,便得到了改變
新文學運動的影響
自從胡適、陳獨秀二人,先後提出新文學運動的種種主張,並加
以推動後,提倡白話文,把它肯定為中國文學的正宗,並否定文言文
的正統文學地位,便成了一個主要的內容。一九一八年一月,《新青
年》改組後,便首先採用白話文體,推動新文學運動的發展。同年冬
天,李大釗、陳獨秀等創辦的《每周評論》,北京大學學生傅斯年、
羅家倫等合作辦的《新潮》月刊等刊物,都登載了各種形式的白話文
學創作和翻譯作品。這樣,白話文的勢力日益擴大。不久,北平的《
國民公報》和上海的《時是新報》,也起來響應,全部採用白話文刊
印。
在五四愛國運動的推動下,白話文越出了純文學的範圍,幾乎有
席捲整個文化領域之勢。從一九一九年下半年起,全國白話刊物風起
雲湧,連一些本為舊派文人掌握的老牌刊物,如《小說月報》、《東
方雜誌》,也迫於營業上的需要,只好從次年起,改用白話。此後,
新文學的作品日多,各類新文學創新陸續出現。介紹西洋文學的翻譯
作品增加了,文學團體刊物及有關文學理論的研究,也陸續產生了。
一九二○年,在白話文已取代了僵化的文言文的情況下,北洋政
府教育部終於承認了白話為「國語」,通令全國國民學校採用。到此
,有過二千多年悠久歷史的文言文,在「五四」時期短短幾年內,便
受到致命的打擊,它的陣地已大部分被攻佔了。
在新文學運動的發展過程中,曾先後遇到過守舊派激烈的反對。
最初,是一九一九年二、三月間,林紓發表文言小說《妖夢》、《荊
生》,痛罵《新青年》作者;甚至給北大校長蔡元培寫了公開信《致
蔡鶴卿太史書》,污蔑新文化運動和白話文。繼而是一九二一年一月
,胡先驌、梅光迪、吳宓等在南京創辦《學衡》雜誌,撰文否定「五
四」文學革命,反對白話,擁護文言。最後,是一九二五年,章士釗
復刊《甲寅週刊》,倡導「讀經救國」,反對白話文,並力主鎮壓學
生運動。但是,反對者都先後紛紛被駁倒,未能阻止新文學運動的推
行,終於新文學運動獲得了成功,揭開了中國文學發展史上的新的一
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