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初唐文風及對文體改革的要求

初唐文風及對文體改革的要求

散文也稱「古文」。唐代作家為了區別於當時稱為「時文」的駢
文,便把先秦、兩漢用散文形式寫作的各種文章稱為「古文」,即古
代的散文。

初唐時期,仍沿襲南朝文風,不脫綺麗駢儷風氣,駢文仍維持它
文壇上的領導地位,著名的「初唐四傑」,即王勃、楊炯、盧照鄰、
駱賓王,在內容上比前代作家有了新表現,但王勃的《滕王閣序》、
楊炯的《遂州長江縣先聖孔子廟碑》、盧照鄰的《南陽公集序》、駱
賓王的《為徐敬業討武曌檄》,都是華靡的駢文形式。這和南北朝末
年徐陵,庾信的文章近似。武則天在位時,陳子昂倡言復古,要求恢
復《詩經》的「風雅」,和漢魏的風骨。其功績,固然是在革新詩歌
方面,但也對文風轉變起了一些作用。他的代表作有《上國軍利害事
》、《祭韋府君文》、《諫靈駕入京書》等。天寶以後,蕭穎士、李
華、元結、獨孤及、梁肅、柳冕等人繼起,復古思潮才進一步高漲,
如蕭穎士,「平生屬文,格不近俗,凡所擬議,必希古文」;「魏晉
以還,未嘗留意。」(《贈韋司業書》)李華文章「大抵以《五經》
為泉源」(獨孤及《趙郡李公中集序》),既是後來韓愈柳宗元古文
運動的先驅,也代表當時反對形式主義者的呼聲。他們的創作實踐雖
有不足,但都在努力改革文體,主張宗經、載道、取法三代兩漢,以
改變一代的文風。


唐代古文運動的始末


古文運動是一方面要求從形式上反對駢文的限制,另方面則要求
思想內容上反對駢文的空疏浮豔,因此古文除了是指古代散文之外,
也指古代儒家聖賢的「道統」。就整個古文運動來說,其準備時期頗
早,遠在南北朝的北魏,宇文泰、蘇綽已不滿當時的浮豔文風。蘇綽
仿《尚書》作《大誥》,提倡古文;隋李諤、王通反對六朝的華豔文
風,初具以載道的觀念,可是影響不大。到了中唐時期,佛道兩派勢
力極盛,一部分文士幻想唐帝國由穩定社會秩序到國家統一。韓愈為
了適應這個要求,便提倡「尊崇儒學,攘斥佛老」,恢復散文、反對
駢文的古文運動。由於韓愈學養深湛,筆刀磅礡,得到了柳宗元、劉
禹錫、白居易、元禎、李翱、張籍、皇甫湜等人響應,以及廣大社會
力量的擁護,古文運動終獲成功。

古文運動的內容,大約有三個重點:

一、文以載道 即寫文章目的,在宣傳儒家學說,以它作為宣揚
教化的工具。

二、創造新體古文 這是古文運動的主要任務。即在形式方面,
打倒六朝以來的駢體,在舊體古文的基礎上,創造一種表現
力強的新文體。

三、務去陳言 即重視文學語言的創新。如韓愈說:「師其(聖
賢)意不師其辭」(《答劉正夫書》),「唯陳言之務去」
(《答李翊書》),柳宗元也主張「不茍為炳炳烺烺、務采
色、誇聲音」(《答韋中立論師道書》)。均是提倡修詞的
淺易,反對模擬,主張創新。

唐代古文運動,到了韓柳才能成功,是因為他們一方面能提出文
學理論,便能指導運動;另一方面又能有創意成績,就會得到世人擁
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