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散曲的體制

散曲的體制


所謂元曲,實際上包含兩部分:一是散曲,是女伶在歌壇上清唱
的歌;二是雜劇,是大鑼大鼓的舞台劇。散曲是元代的新體詩,可以
獨立,也是元代歌劇構成的主要部分;雜劇則是元代的歌劇。二者關
係很密切,但在文學性質上,卻各不相同;散曲具有詩獨立生命;雜
劇則具有戲劇的獨立生命。前者是正體,後者是變體。此節只介紹散
曲,雜劇的體制留待下文再介紹。

新文學體裁的發展,都是由簡而繁,由不規則而走向規則。在散
曲中,最先產生小令,由小令變為合調,然後又變為套曲。

一、小令 小令原是民間流傳的小調,經過了文學上的加工,便
成為散曲中的小令。明王驥德《曲律》說:『渠所謂小令,
蓋市井所唱小曲也。』這正確地說明了小令的民間來源及其
通俗性。散曲中的小令,有如唐代絕句,五代、北宋的小詞
,形體簡短,語言精鍊,自由活潑,便於寫景言情。當時稱
為『葉兒』,這是從前代歌辭中解於出來的一種新詩,是適
合新內容的一種新形式。如:(馬致遠《青哥兒》)

『前村梅花開盡,看東海桃李爭春。
寶馬香車陌上塵,兩兩三三見遊人。清明近。』

二、合調 從簡短的小令,漸漸變成連用兩個調子,稱為合調或
雙調,也稱『帶過曲』。就是作者填一調後,意末盡,另填
一調來續完。如兩調不足,也有連用三調的,最多只能連用
三調,但以二調相合為最通行。合調後,要求音節調和自然
,如渾然一體。二調者如無名氏《沽美酒》帶《太平令》:

『畫梁間乳燕飛,綠窗外曉鶯啼,
紅杏枝頭春色稀,芳樹外子規啼,
聲聲叫道不如歸。雨過處殘紅滿地,
風來時落絮沾泥。醞釀出困人天氣,
積趲下傷心情意。怕的是日遲,
柳絲影裹,沙暖處鴛鴦春睡。』

用三調者,如曾瑞《閨中聞杜鵑》,《罵玉郎》帶《感皇恩
》、《採茶歌》。(注:後三者才是曲調名)

三、套曲 如由合調再進一步,把曲的形式組織給以擴大,就稱
套曲,通稱散套或套數,也稱大令。它的構成形式,最主要
的是三點:

1﹒由多首同一宮調中之曲牌,聯合組成一整體。

2﹒全套各調要同韻。

3﹒每套要有尾聲(也有例外),表示一套首尾的完整,並
表示全套音樂已了結。

可見套曲是曲子組成的集體,便於敘述繁複的內容。它可按
情節的繁簡,而伸長或縮短。短的只有三四調,長的如劉致
《上高監司正宮端正好》一套,共有三十四調。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