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陽湖派和湘鄉派

陽湖派和湘鄉派


一、陽湖派 清代乾嘉年間,治古文者,桐城派外,尚有惲敬、
張惠言為代表的「陽湖派」,因二人都是陽湖人,故其文稱「陽湖派
」。這一派實際上是桐城派的一個旁支,因劉大魁門徒,除姚鼐外,
尚有王灼、錢伯坰。而王、錢二氏,便正是惲敬、張惠言的老師。

惲敬(一七五七 -- 一八一七),字子居,號簡堂,江蘇陽湖(
今常州)人。乾隆舉人,官吳城同知。學識淵博,少喜駢文,後致力
古文。和張惠言的思想傾向大致相同,有《大雲山房文稿》。張惠言
(一七六一 -- 一八○二),字皋文,也是陽湖人。嘉慶進士,官
翰林院編修。著有《茗柯文編》、《茗柯詞》。二人同為「陽湖派」
創始人。陽湖派之所以有別於桐城派者,大抵在於:

1﹒惲、張喜作古文,間或作駢文。

2﹒惲、張除取法《六經》、唐宋八大家外,並兼取《子》、《
史》、《雜家》。

3﹒惲、張發現桐城派「體氣纖弱」、「取經太狹」,因而變換
方法,提倡從唐宋八大家入手,而遠溯漢魏六朝,以加深根
柢,增強氣勢。

陽湖派的文章,和桐城不同的在於,除了取法《六經》、唐宋八
大家外,兼取法子、史、雜家。但這僅僅是「方法」上的改革,終不
能壓倒桐城派。或謂桐城派為儒者之文,陽湖派為策士之文。此不過
指風格稍有不同而已。陽湖派古文,實不足和桐城派抗衡。桐城派散
文簡樸清淡,平易通順;其弊乃在義法太嚴,限制作者才思太死,因
此,其末流只能做內容空疏、形式呆板的文章,無法創新,此實為清
代文學的不幸。

二、湘鄉派 十八世紀末期,繼承桐城派,並使這一派的力量有
所加強的,是曾國藩(一八一一 -- 一八七二)。 他字伯涵,號滌
生,湖南湘鄉人。道光進士,在政治上,《清史》稱之為中興名將。
其後,卒於兩江總督任內。著有《曾文正公全集》在文學史上,也有
人稱他為桐城派中興功臣。學宗程、朱,治軍居官,皆粹然有儒者風
度。辭章致力於《史記》、《漢書》、揚雄、司馬相如。繼承方苞、
姚鼐而不雷同茍隨,很服膺姚氏的義理、考據、詞章、缺一不可之說
,由於學問深厚,見解宏達,故姚氏的文學主張,到了他,更加發揚
光大。他論古文,講求聲調鏗鏘,以包蘊不盡為能事;所為古文,深
宏駿邁,能運以漢賦氣象,故有一種雄奇瑰瑋的意境,能一振桐城派
枯淡之弊,為後世所稱。曾氏宗法桐城,但有所變化、發展,又選編
了一部《經史百家雜鈔》以作為文的典範,非桐城所可囿,世稱為湘
鄉派。

他奉命主持湘軍時,好延攬人才,以學問文章相切磨,一時文壇
英俊多被網為幕府中成員,俞樾、郭嵩絒燾、薛福成、吳南屏、吳汝
綸、張裕釗等,均有盛名,可稱桐城派後勁。經過曾氏的推展,桐城
派能延至清末,深受他影響的,有嚴復、林紓,以至譚嗣同、梁啟超
等,因而說是清代獨霸文壇的主流,並非過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