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宋溓、劉基

宋溓、劉基

一、宋溓(一三一零 -- 一三八一)字景溓,浙江金華人。幼年
家貧,曾借別人家藏書來苦讀。早年師事元代古文家柳貫、黃潛、吳
萊,有文名。元至正九年,入山為道士。至正二十年,朱元璋召他到
建康,明開國後,官至翰林學士承旨,任《元史》總裁。宰相胡惟庸
伏誅,他受牽連貶四川茂州,死於夔州道中。在當時,明太祖稱之為
「開國文臣之首」的文人,著有《宋學士集》七十五卷。

他為文雍容渾穆,合乎節度,專長散文。他的傳記文善於用各種
不同的方法來塑造人物,往往能抓住人物富有特徵性的細節,簡單幾
句就概括出一個栩栩如生的形象,如傳記名篇《秦士錄》、《王冕傳
》、《李疑傳》等是。他的寫景文不多,但《桃花澗修□詩序》、《 (左「示」右「契」)
看松庵記》等,簡潔清秀,近似歐陽修。

二、劉基(一三一一 -- 一三七五)字伯溫,青田(今浙江青
田)人。元末進士。對天文,兵法、性理諸書,頗有研究。明太祖下
金華,和宋溓同被徵召,成為開國功臣之一。封誠意伯,後被朱元璋
毒害,有《劉文成公文集》二十卷。他為人慷慨有大節,性剛嫉忌,
為文神鋒四出,氣昌而奇。散文富有形象性,名篇《賣柑者言》通過
賣柑小販和作者的議論,揭露抨擊了封建統治階層的腐朽,文筆犀利
,生動有力。



臺閣體

從永樂至天順(一四零三 -- 一四六四)年間,文壇上出現了一
種以楊士奇、楊榮、楊溥「三楊」為代表的詩文。三楊都是當時的「
臺閣重臣」,都位至宰相,同樣歷事好幾代皇帝,幾十年間昇平盛世
的詩文,時人稱為「臺閣體」。這種文章,歌功頌德,粉飾現實,缺
乏內容,在藝術上,也平庸呆板,毫無生氣。它是文學發展上的一股
逆流,幾乎壟斷了當時的文壇,幾十年內很少文人不受它的影響。其
後有李東陽(一四四七 -- 一五一六),字賓之,茶陵(今湖南茶陵
)人,曾任禮部尚書,兼文淵閣大學士,著有《懷麓堂集》。他論詩
有標榜臺閣體傾向,散文追求典雅,未能超出「臺閣體」的圈子。「
臺閣體」長期統治文壇,給文學帶來嚴重危機,導致了一般文人創作
內容貧乏,篇章冗贅,文風萎弱。



前後七子

一、前七子 正當「臺閣體」散文風靡一時之際,李夢陽、何景
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等,「倡言文必秦漢,詩必盛唐」
,以反對「臺閣體」,是為「前七子」,以李、何最著名。李夢陽(
一四七二 -- 一五二七),字獻吉,甘肅慶陽人,著有《空間集》。
何景明(一四八三 -- 一五二一),字仲然,河南信陽人,著有《大
復集》。他們都是敢於和殘暴貪婪的大貴族、大官僚、大宦官鬥爭的
人物。他們使人知道:尚有傳統的、優秀的古代文學,倡導讀古書,
增長知識學問,打擊了「臺閣體」文風,掃除了八股文的惡劣影響,
但他們因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終於走上了盲目尊古
的道路。

二、後七子 徐中行、吳國倫等,是為「後七子」,以李、王最
著名。李攀龍(一五一四--一五七零),字于鱗,歷城(山東濟南)
人。王世貞(一五二八-- 一五九零),字元美,江蘇太倉人。李「
謂文自西京(指漢代),詩自天寶(指唐代)而下,俱無足觀。」(
《明史‧李攀龍傳》)他的文章,「無一語作漢以後,亦無一字不出
漢以前」(王世貞《藝苑卮言》語),實則佶屈聱牙,不能卒讀。李
死後,王世貞主文壇二十年,聲勢更大,他主張「文必西漢,詩必盛
唐,大曆以後書勿讀。」(同上)持論和李相同。出於他們盲目復古
,就走上了一條十分錯誤的道路,給文學帶了更嚴重的危機。當時就
有文人不滿,起來反抗這種理論,最後,由於「公安派」的有力抨擊
,統治文壇的復古勢力,才趨崩潰。




唐宋派和歸有光

嘉靖年間,在前七子的復古運動聲勢顯赫時,繼承南宋以來尊韓
(愈)、柳(宗元)、歐(陽修)、曾(鞏)、王(安石)、蘇(洵
、軾、轍)古文的既成傳統,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出現的,有王
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因為他們更自覺地提倡唐宋古文,
所以被稱為「唐宋派」。王慎中(一五○九--一五五九),字思道,
福建晉江人。著有《遵嚴集》。早年受「前七子」影響,標榜秦、漢
,二十八歲後,始悟高談秦漢,鄙薄唐、宋的不對,認為「學六經《
史》、《漢》最得旨趣根源者,莫如韓、甌、曾、蘇諸名家」(《寄
道原弟書九》)。這說明他似乎看到了秦漢文和唐宋文之間的繼承發
展關係。唐順之(一五○七 -- 一五六○),字應德,武進人,和王
慎中齊名,著有《荊川先生文集》。他在理論上受王的影響,但說得
更明快、深入。他的《文篇》,進一步確定了唐宋古文八大家歷史地
位。茅坤(一五一二 -- 一五六○),字順南,歸安人。著有《白華
樓藏稿》。他通過《八大家文鈔》的選評,更明確表現了肯定和提倡
唐宋八家文,他反對李夢陽、何景明的擬古主義,比王慎中、唐順之
更為自覺。

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更著名者為歸有光(一五○六 -
- 一五七一)。他字熙甫,昆山人。著有《震川文集》。成進士後,
曾為長興知縣。他曾以一「窮鄉老儒」而和當時文壇盟主王世貞對抗
,斥之為「妄庸巨子」。他認為秦漢文章固有特點,但唐宋文章也未
始不好,主張:

一、「變秦漢為歐(陽修)曾(鞏)」
二、反對雕琢模擬

他的散文有自己的特點;把生活瑣事引到「載道」的「古文」中
來,使古文聯繫生活更密切,因而寫出了一些清新作品。它善於即事
抒情、寫出紆徐平淡,親切動人的文章,「不事雕飾而自有風味」(
王世貞語),代表作有《先妣事略》、《寒花葬志》、《項脊軒志》
等。



公安派

萬曆間,繼續起來猛烈反對前後「七子」的擬古主義,有以湖北
公安人袁宗道(字伯修,一五六○ -- 一六○○)、袁宏道(字中郎
,一五六八 -- 一六一○)、袁中道(字小修,一五七○ -- 一六三
○)三兄弟為代表的「公安派」,時稱三袁,宏道最著名。宗道有《
白蘇齋集》,宏道有《袁中郎全集》,中道有《珂雪齋集》。

三袁受到過李贄反對摹擬漢、唐文章的直接影響,提出了和復古
派針鋒相對的文學主張,有力駁斥了復古派的謬論。他們認為文學隨
時代而發展,各個時代的文學各有其特色,不宜厚古薄今。在創作上
提出的口號是「獨抒性靈,不拘格套」(袁宏道《小修詩敘》),即
「性靈說」,特別強調自然天真或自然趣味。在當時起了反復古、反
道學的積極作用。他們推崇通俗文學,袁宏道評價《水滸》很高,把
關漢卿、羅貫中和司馬遷並列為「識見極高」之人。公安派以清新活
潑的文學,解放了文體,打垮了復古派在文壇上的死氣沉沉的統治,
開拓了小品文的領域,豐富了表現的方式,對散文發展作出了貢獻。


竟陵派

在公安派勢力大張時,文壇上出現了以湖北竟陵人鍾惺、譚元春
為代表的「竟陵派」。鍾惺(一五七四 -- 一六二四),字伯敬,有
《隱秀軒集》。譚元春(一五八六 -- 一六三一),字友夏,有《譚
友夏集》。他們共同編選過《古詩歸》、《唐詩歸》,反對復古的機
械摹擬古人詞句,提倡抒寫性靈,這和公安派相同。但他們提倡的性
靈,比公安派狹隘,只承認表現「幽情單緒」、「孤行靜寄」的作品
,才是「真有性靈之言」。他們反對公安派平易近人的文風,認為是
「俚俗」,提倡所謂「幽深孤峭」的風格。為了造成這種風格,不惜
用怪字、押險韻,把不同的句子形式湊在一起,實則讀之佶屈聱牙,
意義費解。由於鍾、譚二人才華不高,終難改變明末散文的殘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