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6日 星期六

劉勰的《文心雕龍》

劉勰的《文心雕龍》

劉勰(約四六六 -- 約五二二),字彥和,東莞莒(今山東)人
。世居京口(今江蘇鎮江)。早孤,篤志好學,家貧不能結婚,依當
時和尚僧侶十多年,博通佛教經論。梁以後,做過記室、參軍等小官
,兼東宮通事舍人,深得太子蕭統器重。晚年出家,更名慧地,不久
死去。約在齊朝末年,他在三十幾歲時,寫成了中國最早的一部文學
理論和文學批評的巨著《文心雕龍》,前人評它為「體大而慮周」。

《文心雕龍》的創作目的,主要是反對南朝「浮詭」、「訛濫」
的文風。同時,也有意於糾正文論「各照隅隙,鮮觀衢路」的嚴重缺
點。全書五十篇,包括總論、文體論、創作論、批評論四個主要部分
,但又認為四者之間有密切的聯繫。書中有下列幾個主要論點:

一、初步建立文學史的觀念 他首先注意從歷代朝政、世風
的盛衰來系統地分析文學盛衰變化的原因(《時序篇》
);又系統地論及歷代文風的先後繼承變革的關係(《
通變篇》),甚至在《麗辭》、《事類》、《比興》、
《練字》等篇,也有文學語言修詞的歷史發觀念。他對
歷史事實有廣泛觀察和深入追溯,有力地批評了南朝文
風,而不讓人感到是儒家觀點的說教。這是他超過前代
批評家的主要成就。

二、從不同角度闡發了質(內容)先於文(形式)、質文並
重的理論 他主張「為情造文」、反對「為文造情」(
《情采篇》);強調調「怊悵述情,必始乎風;沈吟鋪
辭,莫先於骨」(《風骨篇》),即文章要有風骨;指
出要「因情立體,即體成勢」(《定勢篇》),即要適
應不同內容來選擇文體形式,按不同文體來確定文章的
風格面目。在文體各篇中更注意到文章的社會作用和效
果(如《檄移篇》、《論說篇》)。總之,他對質文關
係的基本看法是宗經六義。

三、從創作的各個環節總結了創作的經驗 他的某些具體經
驗,今天只有歷史知識的意義。但有些基本道理,至今
仍值得借鑑。如說:「積學以儲寶,酌理以富才」是「
馭文之首術,謀篇之大端」(《神思篇》),即指加強
學識才能修養,才能替創作做好準備。指出兩漢以後作
品「日用乎比,月忘乎興」(《比興篇》)即只講形容
,不講寄托是不健康的傾向。說:「飾窮其要,則心聲
並起;誇過其理,則名實兩乖」(《誇飾篇》),指出
誇飾手法要用的確切。至於講及用典、對仗、聲律等的
言論,對欣賞古典作品,也很有幫助。

四、初步建立了文學批評的方法論 他指出文學批評家的態
度是,不應「貴古賤今」「崇己抑人」「信偽迷真」,
要以六觀的方法,作為批評的標準:「一觀立體(體製
),二觀置辭(修辭),三觀通變(推陳出新,正確對
待繼承革新),四觀奇正(佈局是否合乎規格,能出奇
制勝),五觀事義(內容),六觀宮商(聲律)。」(
《神思篇》)在中古時代,能提出如此完整的文學批評
標準,是很難能可貴。

劉勰的理論對唐以後的作家、批評家,都有相當大的影響。如唐
的陳子昂革新詩歌標舉「風骨」、「興寄」;杜甫、白居易論詩很重
視「比興」;韓愈論文主張尊儒復古,「師其意不師其辭」,都是受
過他的啟發的。至於輕視樂府民歌及民間文學,則是他較顯著的缺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