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


一、作者生平 吳敬梓(一七○一 -- 一七五四),字敏軒,
號粒民,晚年又號文木老人,安徽全椒人。出身於以科第起家的名門
望族,少時受儒家思想影響很深。十四歲曾隨父宦遊,縱游大江南北
。二十三歲,父親去世後,因不善理家和仗義疏財,不出十年,幾乎
把祖遺產業賣光。三十三歲,它懷著憤世嫉俗的心情,移居金陵,和
程延祚、樊聖謨等人交往,使他接觸到清初進步哲學思想的影響。早
年,他熱中科舉,曾考中秀才。後來,在和官吏、紳士、名流、清客
的長期交往中,漸漸看清他們的卑污靈魂;加上生活上由富而貧的變
化,啟迪了他對炎涼世態有清醒的認識。三十六歲後,不再應試。此
後他生計更困難,靠賣書和朋友接濟過活。他痛恨寫八股文的人,有
如仇敵。大約在五十歲以前,以憤世嫉俗心情,寫完了《儒林外史》
。晚年好治經,五十四歲客死揚州,作品尚有《文木山房集》。


二、思想內容 《儒林外史》原本僅五十五回(今本第五十六回
,為後人所加)。此書創作於清初以「八股文」取士制度對社會的毒
害愈來愈深時期,是中國古典小說中最著名的長篇諷刺小說,其思想
價值有二:

1﹒再現封建科舉制度下各類被諷刺的文士面貌,深刻抨擊這個
制度的弊害、罪惡。如貪官污吏湯知縣、王惠和土豪劣紳,
便是醉心科舉、裝滿八股的皮囊。「斗方名士」牛玉圃、景
蘭江等,趨炎附勢,也是這種制度下產生的怪物。通過上述
的人物,反映出封建社會後期吏治腐敗,道德敗壞,和封建
禮教的虛偽、殘酷。

2﹒通過一批正面人物,表現作者的理想。書中有反對科舉、蔑
視功名的清高正直的知識分子,如王冕、杜少卿、沈瓊枝(
新型女性)等。又有四個「市井奇人」季遐中、王太、蓋寬
、荊元,靠自己的手藝自食其力,以琴棋詩畫自娛,過著頗
有藝術風味的獨立生活。在上述人物身上,雖反映了時代思
潮中新的先進因素,但終究越不出傳統儒家的思想範圍。


三、藝術成就 此書的藝術成就有四點:

1﹒達到了現實主義諷刺藝術的高度成就。書中的諷刺,極具特
色。作者愛憎明確,態度嚴肅,以不同的方式,從不同的程
度,對不同的人物進行諷刺。如對嚴監生兄弟是強烈的憎恨
,無情的鞭撻;對王玉輝是又憐憫,又批評;對馬二先生是
又嘲諷,又同情,均各取得了準確有力的諷刺效果。

2﹒善於採用典型情節來塑造典型形象。作者善於巧妙地集中、
安排日常事件,使之深入淺出,構成典型情節以塑造典型形
象。如范進中舉前後和婁家公子三訪楊執中便是好例。又善
於讓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醜態,如王仁、王德的言語與行
動的矛盾;選取突出性格特徵的細節,如嚴監生臨死因房間
裡點了兩根燈草的小油燈,不肯斷氣等。這樣的誇張性精美
細節,寓意極深。

3﹒採用了「雖云長篇,頗同短制」的獨創性結構。沒有貫串全
書的主要角色、主要線索、中心人物,卻能環繞反對科舉制
度這一點,安排近兩百個人物,逐個逐批出現,又逐個逐批
隱退,巧妙地安排了各類人物和故事,較有利於廣泛地反映
社會生活。因全書缺少主幹,這種結構是較鬆散的,但和所
反映的內容卻很和諧。

4﹒語言明快、形象、精煉。作者常善於用三言兩語,描出人物
的形象。如第二回如此描寫夏總甲說:「兩隻紅眼邊,一副
鍋鐵臉,幾根黃鬍子,老戴著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
簍一般,手裏拿著一根趕驢的鞭子,走進門來;和眾人拱一
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這些精彩的語言,就把一個小
土豪的形象描繪得很逼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