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4月17日 星期日

明代南戲發展概況

明代南戲發展概況


「南戲」就是南曲戲文,是指用南方的語言、歌曲所組成的一種
民間戲曲。這種戲曲,發生很早,在宋徽宗到光宗年間(十二世紀)
已產生了。開始起於浙東溫州的民間,漸漸向各處蔓延。當日供奉於
宮庭的是官本雜劇,而此種通行於民間的戲曲,稱為溫州雜劇,後來
為了要與在北方流行的雜劇區別,因此又稱為「南戲」。南戲和當時
北方的雜劇有共同的藝術基礎,如曲白有分工,角色要分行等;但又
由於宋、金對峙時期南北方社會背景不同,語言和風俗不同,因而形
成了各不相同的藝術風格。《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便是現存最早的南
戲完整劇本。從中可約略窺見初期南戲的面目。

南戲用南方的方言和曲調演唱,角色可分為分唱、合唱;劇情一
般比雜劇曲折、豐富,但常不夠集中;題材多偏重於愛情故事和家庭
糾紛,較少直接反映社會矛盾、民族矛盾。

元代統一中國時期,北方雜劇盛極一時,南戲稍見衰落。元代中
葉後,南戲吸收雜劇部份題材和表演藝術,又趨興盛,形式也漸定型
。元末明初,由於雜劇南移後,北劇南戲競爭得很激烈。因南戲受到
北劇刺激,從事改良南戲者漸多,如沈和、蕭德祥、王應,也漸漸有
文人開始研究它的音律、形式,並進行創作,因此便促進南戲的改良
和與盛。其文學地位也因而得到提高。明代初年,就在這種環境下,
高則誠的《琵琶記》和《荊》(《荊釵記》)、《劉》(《白兔記》
)、《拜》(拜月亭)、《殺》(殺狗記)四套南戲,合稱五大傳奇
,便產生了。

南戲到了明代,又稱為「傳奇」。「傳奇」本為唐代短篇小說的
專稱,明代卻用來稱南戲,此後,它也就成了明清南戲的別稱。五大
傳奇以後,傳奇之作,漸趨消沈,五十多年,無作品出現。南戲來自
江南各省民間,因地域不同,腔調也異,有所謂戈陽腔、餘姚腔、海
鹽腔、崑山腔四腔,極不統一,歌律不同,樂器也各異。到了嘉靖年
間,名音樂家魏良輔改進了崑腔,翻為新調,研究南北戲曲的樂器,
造成高低抑揚的複音。因此,嘉靖以後,南戲演唱便為崑腔所統一了
。梁辰魚(約一五二○ -- 一五八○),字少白,崑山人。他的生平
事跡不詳,大約是嘉靖至萬曆初年人。他的《浣紗記》,敘述西施亡
吳的故事,文辭華麗,音律嚴整,使人耳目一新,在當日風行一時,
因是第一部以崑腔寫作的傳奇,無形中給予崑曲傳佈以極大的助力。

萬曆年間,傳奇大量產生,形成了一個創作高潮。出現了孫仁儒
的《東廓記》、高濂的《玉簪記》。同時,出現了講究音律而忽視文
采的沈璟及其吳江派;又出現了注重文采而比較忽視音律的湯顯祖。
沈璟(一五五三 -- 一六一○),字伯英,蘇州吳江(今江蘇吳江縣
)人,著有傳奇十七種,代表作為《義俠記》,敘述武松故事,但較
平鋪直述。湯顯祖著有《湯顯祖集》,其中包括著名的《玉茗堂四夢
》,即:《還魂記》、《紫釵記》、《邯鄲記》、《南柯記》。《還
魂記》又名《牡丹亭》,它一出,湯氏遂成為明代傳奇的領袖。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